导读:香连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清热剂,具有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过敏性肠炎等各种急慢性肠胃炎的治疗。

方歌香连治痢习为常初起宜通勿遽尝别有白头翁可恃秦皮连柏苦寒方

组成黄连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吴茱萸(g)木香四两八钱八分(g)

用法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现代用法:水丸,一次3~6g,一日~3次)。

功效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亦治丈夫妇人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

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乃由脏腑失调,湿热壅聚肠中,气滞不行所致。湿热壅滞,积滞不行,故见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腹痛里急后重;气血瘀滞,腐败成脓,故下痢赤白脓血;湿邪下注,则泄泻;热盛扰神伤津则见烦渴。治宜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止泻痢,清心除烦,与吴茱萸同炒而去吴茱萸,乃取吴茱萸辛热开郁之力,使气机通达,郁结得散,并制黄莲苦寒,使其清热燥湿而无凉遏之弊,并防止黄连过于苦寒以至冰伏湿热之邪,为君药。湿热痢疾为湿热壅滞肠中,与气血瘀滞相击而成,故配木香辛苦而温,行气化滞,善通肠胃气滞,止痢疾腹痛,为臣药。两药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行,清热燥湿,调畅气机,使热清湿化,积滞得下,诸症自除。综合全方,有清热燥湿,行气散滞之效。

《医方集解》云:“黄连苦燥湿,寒胜热,直折心脾之火,故以为君;用吴茱萸同炒者,取其能利大肠壅气,且以杀大寒之性也。里急由于气滞,木香辛行气,温和脾,能通利三焦,泄热以平肝,使木邪不克脾土,气行而滞亦去也。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有相济之妙。”

加减用药

若小儿赤白痢疾,加肉豆蔻、诃子、丁香以增温涩之力;若脾胃虚者,加甘草以防止黄连苦寒伤胃;若痢疾日久,加肉豆蔻、乌梅、赤石脂等以涩肠止痢;若湿盛者,合平胃散以化湿和胃等。

禁忌由寒湿所致的泻痢,舌苔白滑,脉迟而缓者,非本方所宜。痢疾初起及虚寒痢,禁用本方。

热利与寒利怎么区分

里热下利与里虚寒下利怎么区分呢?

《伤寒心法要诀》:

热利尿红渴粘秽,寒利澄清小便白,理中不应宜固涩,仍然不应利之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以渴辨寒热也。小便黄赤,秽气稠粘者,皆热利也。小便清白,澄彻清谷,皆寒利也。热利有表证,轻者升麻葛根汤,重者葛根汤汗之。有里证者,量以三承气汤下之。无表里证,轻者宜黄芩汤,重者宜葛根黄连黄芩汤清之。寒利宜理中汤温而补之。若服理中汤不应者,此属下焦滑脱,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仍然不应,此为清浊不分,水走大肠,宜五苓散或猪苓汤利之,可瘥也。

同名方

《政和本草》卷七引《李绛兵部手集方》:香连丸

处方宣连青木香各等分

制法上药,同捣筛,白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0~30丸。每日二三次。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服。

摘录《政和本草》卷七引《李绛兵部手集方》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香连丸

别名豆蔻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处方木香15克黄连.5克(去须微炒)诃黎勒15克(煨,用皮)肉豆蔻1枚(去壳)丁香7.5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以烧饭和丸,如黍粒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失调,下赤白痢,腹内疠痛,日夜频作,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以粥饮送下5丸,日三四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香连丸

处方木香黄连(去须,炒)甘草(炙,锉)肉豆蔻(去壳)

制法上四味,等分,捣罗为末,砂糖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热痢。

用法用量每次15丸,空腹时用米汤下,更以意加减。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鸡峰普济方》卷十四:香连丸

处方黄连地榆赤石脂各60克龙骨阿胶木香艾叶黄芩各30克肉豆蔻45克使君子.5克赤芍药30克

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便泄下痢,日夜无数,怠堕力少,米谷不化,脓血相杂,脐腹疠痛,痞满肠鸣,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乌梅米饮下,不拘时。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四

《儒门事亲》卷十二:香连丸

处方木香诃子肉(面炒)黄连(炒)各15克龙骨6克

制法上为细末,饭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治湿热痢无积滞者。

用法用量每服0丸,米饮汤下。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1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