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白癜风的医生 http://m.39.net/pf/a_6210229.html
道地药材是人们传统公认且来源于特定产地的名优正品药材,是中药材精粹之所在,也是历代医家防病治病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五十二病方》中的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伤寒论》中的方剂有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前人的药学成就,进一步论述了“道地”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又云:“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为性理,不及本邦。”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到了唐代,道地药材的概念更加强化了。《新修本草》对道地药材做了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该书对30余种中药的道地优劣进行了补充和订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宋代的医药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道地药材的经验,并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如《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载较汉、唐时期丰富,尤其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成得军狗脊”、“银州柴胡”等,所记载的道地药材有余种。明代,“道地药材”专用术语已正式见于本草和文学书籍。《本草品汇精要》一书载药种,明确记载道地药材种,其中包括32种川药,27种广药,8种怀药。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到了清代,医家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问题。徐大椿曾在《药性变迁论》中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本草纲目拾遗》虽多收录民间草药,但对具道地气息的中药,如浙贝母、川姜、白术、抚芎,以至东洋参、西洋参、银柴胡、角沙参等均有较详尽的叙述。追求传统中医药精华、严把道地药材品质关、保证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品质,天江药业把中药材产地作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第一车间,建立了自己的道地药材采购、种植基地。天江全面开展农残、重金属、黄曲霉素等安全指标检测,让道地药材更安全。我们公开出版了检测标准,让各级研究人员、专业人士监督。我们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1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