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说:腹诊是什么?寺泽捷年在《和汉诊疗学》中说:腹诊是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腹肌的防御反应,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情。除腹部望诊外,腹部的触诊尤为要紧,涉及出汗的情况,皮温,肠蠕动亢进的有无、胃肠气体多少、腹力、腹直肌紧张度、心下痞硬、胸胁苦满、脐上悸动、胃部振水音、小腹不仁、脐旁抵抗和压痛、腹股沟部位的抵抗力压痛。本文为系列文章《腹诊经验谈》的第二篇。

关键词:中日医学;腹诊;医史人物;寺泽捷年;清水藤太郎;李文瑞;大塚敬节;矢数道明;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折衷派腹诊;王宁元;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

作者简介:王宁元,男,医学博士。医院新内科,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岐阜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杜雨茂、藤原久义、陈可冀诸先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研究与临床工作,在《英国药理杂志》、《美国心血管药理杂志》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篇,同时进行现代日本汉方名医学术介绍与著作翻译,目前在翻译大塚敬节著作系列,已出版《汉方诊疗三十年》、《伤寒论辨脉平脉法讲义》,即将出版《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研究》。

正文:

接下来,是腹部的触诊,大致分出汗的情况,皮温,紧张度,局部紧张度,悸动,心窝部的异常变化,以及小腹部的异常变化等等。

第一点就是腹壁汗出,用手掌轻抵腹壁,查看有无汗出,如果是稀薄零落的汗出,表示在表之气血虚衰状态而出现这种情况,

可见到在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等方证中,可以见到这种汗出。

如果是发粘的汗液,多为里热所致,在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等适应证的患者,多见到这种汗出。

第二点,是皮温,也就是腹壁的皮肤温度,虽然皮肤温度,与季节,与患者着衣的多少有关,但一般情况下,将手置于腹部,数秒间,基本上可以看出真正的皮温。

在人参汤,和吴茱萸汤的方证,也就是说太阴病期心下痞硬型这些患者,皮温,心下痞硬的部位的皮温可以见到低下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触诊心下痞硬的同时,还可以感觉到该部位皮肤温度的低下。

另外,在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证适应症里面,也就是太阴病期瘀血性质的方证里面,也可以见到脐旁部位,和回盲部位的皮温的低下,

在金匮肾气丸,或者是济生肾气丸的适应证,病例里面,有时可以出现脐下部位的皮温的低下,同时伴有小腹不仁。

皮温虽然简单,但是在临床中,有时候非常有鉴别意义,

比如说,慢性阑尾炎的适应证,可能有大黄牡丹皮汤证,也有薏苡附子败酱散证,这时候皮温,就有鉴别意义,因为正常的皮温,我们可以使用大黄牡丹皮汤,

如一个局部的皮温偏低,甚至发凉,甚至患者主诉局部冒凉气,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考虑使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而不是大黄牡丹皮汤,

在胃脘腹部辩证(小编批注:当为“辨证”)的时候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胃脘或者腹部明显的皮温偏低,有一种凉的触觉,这种触觉就像手触摸在电冰箱的冷藏室的内壁上,那种感觉,有一种发凉,带有一种阴湿的感觉,

这种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选人参汤,或者是吴茱萸汤,这一点,在临床上对于方证的鉴别,对于疗效的取得,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第三点,是肠蠕动亢进的有无,在大建中汤方证病例里边,有时可以通过比较薄的腹壁可以见到消化道咕噜咕噜蠕动的情况,

如果将手掌置于腹壁之上,可以感到消化道内气体的活动,以及伴随的蠕动的亢进,这种实际的例子,我们在临床上也遇到了很多例,也就是说,

患者主诉,肚子,有一种不适感,有一种气逆的感觉,有一种咕噜咕噜感觉,这种主诉可以用我们的手掌置于患者的胃脘或者腹部,进行一种体会,这种体会,

对于方剂的选择,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如果出现这种腹征场合,一般提示少阳病期,使用半夏泻心汤,如果是太阴病期,选用大建中汤等等。

第四点,就是胃肠气体多少。

通过腹壁叩诊,可以判断腹腔内气体的多少,如果在结肠的肝区部,或者脾曲部,气体多的场合,一般我们选用促进气体循环的方剂,

比如柴胡疏肝汤,疏肝汤,柴胡剂等等,在确定小肠气体多的场合,适用于选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泻心汤类方剂。

这个气体的多少,可以通过叩诊得到,可以去诊查,也可以通过腹部b超,腹部平片来观察,

所以我们面对一个主诉胃脘胀满或者腹部胀满这种患者,我们通过腹部的触诊,或者叩诊,能够区分出是结肠区的气体阻滞,还是小肠气体的阻滞,可以区别出柴胡剂,或者泻心汤类方剂的鉴别。

第五点,是腹力,腹力在整个腹诊,或者说在伤寒派腹诊诊查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谓的腹力,实际上指的就是腹壁的紧张度,

他是通过手掌按压腹部,来评估腹壁的紧张度,我们可以把一种适中的中等程度叫做3/5的腹力,那么,强于3/5,有明显抵抗的,我们叫做4/5,

如果说,在最强程度腹部抵抗和绷紧状态,我们叫做5/5,那么从3/5往下走,软弱些的,叫做2/5,

如果明显软弱,叫做1/5,这是一种半定量的腹诊腹力评估方式,这是五个级别的评估等级,

如果对腹诊有一定经验后,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分级,也可以分七级,也可以分九级,

这在其他汉方家的经验中可以见的到,在腹力,第五腹力这个ppt左侧,有一张腹满的这种腹诊示意图,这个示意图,是防风通圣散的一个腹诊示意图,他是指的腹部膨满力度比较强的一个示意图吧,

在这种示意图里面,往往提示的张力的,向外扩张的感觉,这种触觉是问诊得不到的。

是患者主诉所不能够详细地传达给我们的,是不能替代医者用手来触及的这种感觉。

第六点,是腹直肌的紧张度,检查正常腹直肌的紧张度的方法,一般是使用,二,三,四,3个手指的指腹从腹直肌从附着部到耻骨联合部,依次往下按压,就像这个图所显示的,

从肋弓的起始部一直到腹直肌的耻骨联合部,整条的腹直肌腹依次向下按压,来检查整个腹直肌的紧张度。

这个腹直肌的紧张度名词,带一点西医学的味道,但是它在整个腹诊的诊察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比如说腹直肌的紧张度,有不同的类型,在有些场合下,腹直肌紧张度的某些类型,就直接提示,可以选用某种方剂。

比如说如果是全腹直肌的紧张,也就是说从肋弓的起始部一直到耻骨联合,整条的腹直肌的紧张,常常提示芍药甘草汤,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或者小建中汤,

这个病例我们见过多例,整条的腹直肌如棒状,如果是用一种术语描述的话就叫如立柱状,像两片竹子树在肚脐两侧,这个时候使用小建中汤,或者黄芪建中汤,给老人的话呢,非常的有治疗效果。

下腹部的腹直肌紧张往往提示,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这种病例在女性的老人患者中,患者群中,非常常见。

对于下腹部出现的包块状的东西,一种抵抗,一种硬结,也可以说是我们常讲的癥瘕积聚这种情况往往通过补肾的方法啊,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腹诊经验谈(上)(下)》,源自“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原著/王宁元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1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