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派的跋涉者葛惠男
吴门医派的跋涉者葛惠男 作者:李建荣 来源:《苏州杂志》年06期自古医儒同道,在苏州这座孕育吴门医派的历史文化名城,这种传统至今仍在延续着。不久前,医院院长葛惠男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名医,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一派儒雅之风。其实,所谓医道,所谓书道,一脉相传的还是济世利人的仁者之心。 我对中医药素有好感,小时候,家里备有云南白药,我不小心磕破了皮,爸妈就给撒点云南白药,止血消炎,灵得不得了。不像现在,孩子破点皮,流几滴血,大人就紧张得不行,医院拍片不可。我父亲年轻时患有咽炎,每天把胖大海泡茶喝,不久居然好了。我母亲的风湿性关节炎是老毛病了,家里不时要煎药,煎药时放入了冰糖,那香味十分好闻,我以为中药汤又香又甜,忍不住偷偷喝了口,却苦得我舌头都麻木了。长大后才知道“良药苦口而利于病”的道理。母亲告诉我,中药汤是不能品尝的,要一口气喝下,就感觉不到苦了。若干年前,病历都是手写的,医生的字比狂草还难懂,让人一头雾水。药房里的大夫真是了不起,他们居然能一字不差地辨认出那些天书般的处方,真是不亚于破译密码的特工。有一次,我陪母医院看病,拿到的处方令我眼前一亮,那字真是漂亮,一张处方便是现成的一份字帖,药名和剂量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葛院长告诉我,中医医生的字之所以写得那么好,是锲而不舍练出来的。过去学中医,要抄要背药方,不但记性要好,字也要写得好,偷懒不得,否则就出不了师,坐不了堂。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临帖的过程,因此,中医的处方叫帖,一帖方子既是救命的良方,也是风格别具的书法作品。葛院长顺口背了几段方歌,有《痛泻要方》“痛泻要方调肝脾,术芍防风与陈皮”,还有《银翘散》“银翘散用薄桔梗,荆旁生豉草芦根,温病初起入肺卫,辛凉平剂此堪称”,还背了《吴茱萸汤》“吴茱萸汤重生姜,佐使参枣扶中阳,肝胃虚寒浊阴泛,厥阴头痛效亦良”。我说,既然中医大夫的字写得好,为何历史上中医界没出过一个大书法家?葛院长笑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事要专心致志,方能把事情做好,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书法只能作为业余爱好,不能偏废,但中医与书法有相通之处,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从个人来说都需要静修,随着西医的普及,中医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振兴的机遇,书法同样如此,随着电脑的普及,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两者都需要很好地传承。 葛院长很随和,我们虽初次见面,但聊得很愉快。在聊天过程中,不时有人来找葛院长,请他开膏滋药,或是带着亲友来咨询看病的事,葛院长不厌其烦,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当我得知葛院长今年已五十开外,惊羡不已。他实在是保养得好,看上去顶多四十来岁。葛院长谦虚地说,中医除了治病,还讲究养生,养生的关键是心态要平和,我坐这儿,还算有点广告效应吧。他一边给我斟茶,一边说,少年时他做过一个梦,梦见晚上独自回家,路上遇到一位白胡子爷爷,老爷爷交给他一个布包,叮嘱他回家再看,他一边回家一边想,或许包里藏着安邦定国的妙策,或是独步天下的武功秘籍,也可能是什么成仙之术,最不济是一本专治疑难杂症的医书。恢复高考那年,他毅然报考了中医,既为将来能养家糊口,也为能救治更多的病人,让他们恢复健康。当年的人都有大理想,不为名相,便为良医。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快三十年了。我问,经常在路上见到药渣,病家为何不把药渣倒入垃圾箱,要倒在路上?真如民间说的,路人把晦气带走,病人就好得快?葛院长笑着说,其实残渣另有用途。旧时,苏州有户显贵人家,少奶奶要保胎,请了郎中,不料,喝了几服药却流产了,孕妇差点丢了性命,东家就把郎中告了。郎中不服,叫人扫来药渣,对照当初开出的方子,发现药材与方子不符,分明被人调换了药材。县官一査,原来,那户人家几房太太为了争夺家产,二奶奶把少奶奶配的保胎药换成了打胎药,真相大白后,郎中无罪释放,因了这件案子,郎中名气大振。 莫非说的是叶天士的故事?我好奇地说。葛院长呵呵一笑,是,也不是。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地势低,湿气重,乡民患哮喘、风湿、痢疾的比较多,在西医尚未进入,医疗条件较差的年代,全靠中医妙手回春。吴门医派在中医界响当当,特别是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名医。叶天士悬壶济世的故事,在苏州几乎家喻户晓,他的温病学说,更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但独木不成林,在叶天士之前之后,都有大量的民间良医为人服务,正是这个群体,壮大了吴门医派。 葛院长坦诚地说,看急诊,做手术,他也会首选西医,但中医毕竟是国粹之一,不是浪得虚名的。中医的拿手活是治疗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还有就是前辈们说的"治未病之病”,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调理和养生。除了这些,中药在抗病毒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每次流行病暴发,板蓝根之类清热解毒的中药就会脱销,有些白血病、恶性肿瘤患者,经过中医的调治,也有显著的效果。 作为吴门医派的掌门人,葛院长考虑的不仅仅是当好一名医生,还有整个吴门医派的复兴。他说,名老中医是财富,吴门医派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让年轻医生继承前辈经验,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中医界向来有一帖见效的偏方,“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以其简单、方便、价廉和灵验而著称,苏州中医药研究所也在着手研究从偏方验方中选择相关药材,提取有效成份,为造福人类、光大吴门医派作岀贡献。他还说,好的医生,往往活得洒脱,爱云游,爱书画,爱花鸟鱼虫,工作之余有乐趣。医生要善于养生,你的精气神在那儿,病人才信得过你,你自己不健康,人家怎么相信你?不晓得为什么,现在的医患关系有点紧张,缺少起码的信任,我不是说病人要感恩我们,但至少要相互理解吧?医学越来越发达,先进仪器方便了诊断,人与人的关系却有点冷漠,但请相信,没有哪个医生,不希望病人经自己治疗后有所好转。我挺羡慕鲁迅先生,他弃医从文,文笔如刀,犀利地指出中国人身上的毛病,我没法做到鲁迅先生那么潇洒,因为还有那么多的病人,等着我们医生去治疗。 葛院长除了帅气、坦诚,还很儒雅。葛院长是治疗肠胃方面的专家,医院领导,每周两天仍要坐诊,网上预约挂号,一次三十几个名额,半小时就额满了。我请葛院长提供几个治愈患者的案例。他想了想,说,记不清了,看好的病人太多了,没有刻意去记,也记不住,但患者会记住医生,好医生的名声不是自己吹出来的,而在于患者的口口相传。 俗话说,“医者意也”。没想到,葛院长喜好书法,对他精研吴门医学,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写字本身,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气平和,宁静致远,而他在临摹医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中医精华,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为继承和弘扬吴门医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书法的疏密开合、形神兼养,与中医的寒热温凉、天人合一,互为呼应,相得益彰。在生活压力日趋紧张的今天,人们常常把练习书画,作为稀释压力、修心养性的途径。把心理调适好了,人的身心自然就健康了。葛院长开玩笑说,他之所以看上去这么年轻,跟他经常练习书法不无关系。 葛院长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幅他自己的书法作品《吴医大道赋》:“吴山苍苍,吴水汤汤。吴医一脉,源远流长……聚吴门之传人,扬吴医之韶光……山高水深,来日方长。众员一心,莫负民望!” 注:葛惠男,主任中医师,医院院长。医院名誉院长,第三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葛惠男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李明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0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中医洪子云话眩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