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道法术器理解仲景阴阳脉法
学习仲景阴阳脉法的心得体会 海医院 脉证经方海口传承基地 黄信雄 仲景阴阳脉法是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将经方的理、法、方、药进行全面梳理的一套理论体系,体系包括阴阳盛衰、阴阳脉诊与升降治法三大部分。下面从道、法、术、器四个方面来谈我对仲景阴阳脉法认识。 一、道 中医是有流派之分的,在基本的理论遵循上分别为阴阳和五行,而仲景学说是以阴阳理论为基本遵循,其依据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别论》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阴阳是天地间万物(包括人)变化的规律,所以临床治病要依据阴阳的变化,换句话说阴阳是涵盖一切的,包括治病。依照阴阳理论,就把握了疾病的根本。所以仲景阴阳脉法的“道(原理、规律)”即是阴阳理论。依据阴阳理论的认识,只要阴阳平衡了,就是平人、健康人。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仲景书中是用阴阳的盛衰来描述阴阳的不平衡状态,是以阴津血为“阴”、阳气为“阳”。阴阳盛衰包括:阴盛、阳盛、阴虚、阳虚、阴盛阳虚、阳盛阴虚。 二、法 依据阴阳理论,通过阴阳脉诊法来明确阴阳盛衰(病机),从而明确了疾病的治疗方向,阴阳脉诊法依据来源于《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人病愈。从条文中可以明确两点:1.寸口脉诊断阴阳。2.左手的寸口脉主司“官”,右手的寸口脉主司“府”。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归纳起来为左手脉主阴病,右手脉主阳病。即左脉诊“阴”盛衰,右脉诊“阳”盛衰,左阴右阳。《金匮要略》云:脉当取太过不及。“太过”就是从脉象表现更为突出或有力,“不及”就是从脉象表现更为沉细或无力。阴阳的盛衰在脉诊的总体表现就是太过和不及,盛则脉太过,虚则脉不及。阴盛表现为左脉太过,阳盛表现为右脉太过;阴虚表现为左脉不及,阳虚表现为右脉不及。 通过阴阳脉诊法来明确阴阳盛衰,那应该怎么治疗呢?其依据来源于《伤寒论.伤寒例》“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按照一般的理解,阴虚就应该滋阴,这里却提示阴虚用“下法”就治愈了。阳虚应当温阳补虚,这里却提示阳虚用“汗法”就治愈了。仲景所提示的“汗法”“下法”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中医治病八法中具体的汗法和下法吗?不是的,仲景书此处的“汗法”“下法”实为“升法”和“降法”的代表。即辛温汗法(甘温辛补)为升,苦寒下法(甘寒苦补)为降。阴盛阳虚用辛温汗法;阳盛阴虚用苦寒下法。口诀:实则“左升右降”,虚则“右升左降”。所以仲景阴阳脉法的“法(治法、方向)”即是阴阳脉诊法。其实阴阳盛衰理论和治法是直接关联的,明确了阴阳的盛衰,其实也就明确了治法。 接下来是关于阴阳脉诊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的描述,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分为浮、中、沉三位,三三得九,称为三部九候诊脉法。寸部及以上:主要对应胸膈及以上部位的“上焦疾病”;关部:主要对应胸膈到肚脐之间的“中焦疾病”;尺部及以下:主要对应肚脐及以下部位的“下焦疾病”。从深浅的角度,脉管可分为浮、中、沉三层,各占脉管“直径”约三分之一。“最强脉动”在脉管上方三分之一,即是“浮位”;“最强脉动”在脉管中间三分之一,即是“中位”;“最强脉动”在脉管下方三分之一,即是“沉位”。 阴阳脉诊操作步骤:1.摸左右手寸口脉,确定总体脉是太过还是不及。2.如果左右手总体脉是太过,还要分左手脉太过还是右手脉太过,左手提示阴盛,右手提示阳盛。3.如果左右手总体脉是不及,还要分左手脉不及还是右手脉不及,左手提示阴虚,右手提示阳虚。口诀:左右都实看最实,左右都虚看最虚。4.左右手寸口脉,一只手太过,另一只手不及。以“偏离最大值”确定主次。“偏离最大值”指偏离“正常健康脉”脉力的程度。“正常健康脉”以寸关尺三部分布均匀,且脉力正常,脉象表现上无异常表现为特点。若“太过脉”的偏离值大于“不及脉”的偏离值,则为总体太过,并以“太过脉”所在左右手,确定阴盛、阳盛为主,另一只手确定阴虚、阳虚为次。若“太过脉”的偏离值小于“不及脉”的偏离值,则为总体不及,并以“不及脉”所在左右手,确定阴虚、阳虚为主,另一只手确定阴盛、阳盛为次。口诀:一虚一实看最偏。 诊脉注意事项:1.以桡骨茎突最高点定关脉。2.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对应寸、关、尺三部。3.以手指腹放在脉管正上方号的脉为准。4.逐一用力号寸、关、尺三部脉。5.左手号右手,右手号左手。 三、术 依据阴阳理论,通过阴阳脉诊法来明确阴阳盛衰(病机),也明确了治疗方向,那通过什么方法来最终确定方药呢?术(即方法)就是脉证合参,什么是脉证合参呢?我们先来复习这几个概念,“症”“证”“方证”“方证相应”“脉证”。症状是正邪交争的反应。比如桂枝汤证,外邪袭表,人体正气就会抗邪于表,在体表出现正邪交争的反应,表现出来的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等症状都是正邪交争的结果。证就是证候,其内涵是病机,证的判断所依据的是症状。方证就是临床应用某张方的适应症。比如:桂枝汤证,就是适用于桂枝汤的证。证不是症状,而是病机。方证相应是方与证相应,而不是方与常见症状对应。因为一张方所治的证,病机是基本固定的,其症状往往是不固定的。比如:口苦是小柴胡汤的常见症状,但是出现口苦不见得一定是小柴胡汤证。每一张方的背后,都有其独有的病机,而这个独有的病机就有一个独有的脉诊表现,这个与病机直接对应的脉诊表现,就是脉证。 脉证合参,就是在仲景阴阳脉法指导下,把脉证和方证结合起来。举例:越婢加半夏汤和吴茱萸汤的脉证合参。越婢加半夏汤,此方证病机为里有水饮内停而上逆,表现为喘、咳、头痛、目胀等症状,治用下水之法。此方脉证为双手寸脉均太过,而太过更偏于右脉。仲景阴阳脉法右寸太过属阳盛,治用降法。吴茱萸汤,此方证病机为水饮内停而上冲,表现为头痛、呕吐等症状,治用散水之法。此方脉证为双手寸脉均太过,而太过更偏于左脉。仲景阴阳脉法左寸太过属阴盛,治用升法。因此,仅根据症状则同一个患者看似两方都可以用,实际上两方治疗方向相反,如果盲目选用,就经常会出现“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通过仲景阴阳脉法,可以清晰地辨证,同是头痛等症状,左寸脉太过者治用升法,方选吴茱萸汤,而右寸脉太过者治用降法,方选越婢加半夏汤。可见,仲景大法不明,“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意思是如果明白这些道理,那么怎么会误用神丹来发汗?又怎么会妄用甘遂来泻下?四、器 依据阴阳理论,通过阴阳脉诊法来明确了阴阳盛衰(病机),明确了疾病的治疗方向,通过脉证合参的方法来确定方药,方药即是器(工具),陈建国主任所著《神农升降药法》,以阴阳理论为指导,总结中药的功效由“气、味、质、部、特”五个元素所决定,提出一味中药其实仅有一个功效,中药纷繁复杂的治症仅仅是这一个功效通过升降治法发挥的治疗作用,因此,领会了中药的这一个功效,就可以把握中药治病的本质。 重磅订阅课 明明依照原文开方,结果疗效不尽人意?熟读伤寒原文,依然无法明晰仲景深意?每张经方治病的原理究竟是什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医生张仲景所说的那样“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呢?…… 如果你想参悟以上问题,欢迎订阅古真书院最新课程《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陈建国老师以《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时代的经典思维为本,立足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直指中医最核心的阴阳理论。在仲景阴阳脉法的帮助下,共同领会“病脉证治”、“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独特魅力。 新课上线,限时优惠,3月11日前报名仅需元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陈建国主任出诊信息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书中! 当当、京东、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均可购买! 精彩文章推荐: 重磅▏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订阅课即将上线 第九期《仲景阴阳脉法》纯脉法培训班预报名 脉证经方线上学术研讨会 医圣张仲景的心中非常重视什么?是经方的诊断,特别是脉诊 明确了脉证,开方时更有把握 跟诊后的几点感悟 仲景阴阳脉法指导临床如虎添翼 仲景阴阳脉法指导临床增加了信心 版权声明 ○文章由海医院黄信雄提供。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0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跟着11位中医前辈们学习ldquo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