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爱奇艺会员vip账号密码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629.html

大家好,我是青松,一个想让大家变得越来越健康、快乐的医生。

我每天都会写一篇字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以下是正文

昨天想写这篇文章,有些资料没找全,今天补上。

时不时的有人会来问这个问题:肚子里按着有很多硬疙瘩,特别是肚脐周围,使劲按还疼。

医院的朋友也这样问,医院里检查比较方便的原因,她做了很多检查,彩超、肠镜,都没有问题,但是按着确实有疙瘩,让她感到很困惑。有的医生说是腹腔包块,但是因为诊断不明确,所以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这个问题非常常见,胖的人,脂肪层厚,可能不容易摸到,普通身材或者瘦一点的,就比较明显。而且这类人多数伴有一些消化症状。

比如大便不通畅,或者便秘或者黏腻不好排;

比如容易肠胀气,有的人感觉不到胀气,但是体检的时候,彩超显示肠道里有许多气体,特别是右少腹的地方,阑尾区附近。

有的症状明显的,时不时会出现疼痛,或者跑步时疼痛,或者有轻微突出感。

因为是硬疙瘩,而且按之不移动,早些年我认为这属于积聚的范畴,但是用活血化瘀消积的方法治疗,多数没有效果。

都说天底下无新事,以史为镜,而医案就是真切的疾病诊疗故事,于是我就在各家医案里留意这个病症,终于有一天被我找到了一些端倪。

来看两个医案

1清朝薛雪的医案

述小腹之右,入暮有形如梗,按之而痛。此为疝瘕肝病,乃浊阴凝聚,必犯胃气。大半夏汤有去痰扶胃之功,必加泄浊和肝,勿令致胀满。人参,茯苓,炒小茴香,青木香,半夏,炒橘核,川楝子。(绿色字体为医案原文,下同)

我分析:薛雪认为这种如梗的硬块属于疝瘕,中医讲的疝气跟现代医学讲的疝气,概念几乎是一样的,而疝瘕跟疝气类似,腹内器官没有凸出腹膜之外,仍在腹腔里,只是位置改变了,处在一个不大合适的位置。

2民国冉雪峰的医案

陈某外科医生,患少腹偏右痛,日久不愈,自疑为阑尾炎,经彼院同事暨外籍医师诊察,亦以为阑尾炎,迭经会诊,商妥后,始施行手术。讵腹剖剖开,阑尾并未发炎,当即缝合,自是腹部愈痛,施手术处硬抵坚凝,多方治疗无效,皮肉渐次消脱,面色黧黑,寒热如潮,不能食,精神颓顿,几于不支,来我处商治。其脉沉弦,参伍不调。予曰:腹膜痹阻,气血两不营周,此本经所谓心腹肠胃气结者。用四逆散加元胡、三七、归须、鳖甲。

一星期病减三之一。但痛处仍冷痼硬抵,原方去柴胡,加桂枝、吴萸、细辛、木通,变四逆散之治而为当归四逆汤之治。

又一星期,痛锐减,凝固者渐软化。

后用当归内补建中汤加延胡索、金铃、地龙、地鳖,最后用复脉汤膏剂加三七末收功。诸证消失,颜色转正。

予治此病,观其硬固冷痛,知为气不通贯。观其皮肤黧黑,知为血液凝滞。观其手术和治疗经过,知为气化痹阻兼经隧损害。疗法柴胡四逆,枢转以开内痹,当归四逆,温煦以化凝滞。以温为润,以补为通。定痛不用七气、四磨、苏合香,温化不用白通、通脉、诸四逆,化瘀不用抵当、桃仁承气,均堪深思。

我分析:这种硬疙瘩如果在右少腹阑尾区附近的话,需要和阑尾炎鉴别,这位陈医生,因为腹痛,手术剖腹查看,确认不是阑尾炎,反而手术之后,可能出现肠粘连,所以加重了腹痛。最后冉雪峰老用的治疗方法:行气、温通、活血,除了活血是为手术后遗症,其他的治法跟第一案的治法类似,或者说用的是疝气的治疗方法。

所以,总而言之呢,肚子里的硬疙瘩,类似中医讲的疝瘕,疝瘕会移动会变化、相对柔软些,如果比较坚硬不能移动的,结合症瘕积聚的概念,可以把这种比较坚硬不能移动的硬疙瘩,称为疝积,更为合适一些。

从西医的角度看病理,硬疙瘩是腹腔局部炎症引起肠粘连,比如腹膜炎导致的肠粘连,或者手术导致的肠粘连。

从中医角度看病机,是寒凝气滞,可能伴有局部郁热或者血瘀。

治疗方法可以借鉴疝气的治法,即温通、行气法,比如小茴香、吴茱萸、木香、乌药、香附、橘核等药;

伴有局部郁热的,可加栀子、川楝子等药;

疼痛明显的,加元胡、蒲黄、五灵脂等药,如此有效率明显提高。

PS:这是个人的思考,有不足之处,欢迎交流。

上篇文章疾病的本质是什么?

推荐文章从这七个方面判断自己是否健康

陈青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