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以六经为纲,方证为目编排的,对于《伤寒论》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对六经的理解和方证的运用上,理解了六经就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而具体的方剂则是治病的武器,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是不太喜欢方证派的。中医治病的思路是理→法→方→药,先有对理法的认识,然后才是方药,而不是心中早已有一个方药去套具体的某个疾病,虽然这种方式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但却并未弄懂治病的机理,属于下工的层次,也正因为这个,才会有人诟病说中医能治好病,却说不清道理。记得有一次和某老师同乘电梯,那个老师说,“西医能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能让人糊糊涂涂的活着,”为了尊重老师,我忍住并没有和他争辩,因为他是教文学的,根本不懂中医。真正的中医是能说清楚中医治病的道理的,这就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对医理的探求,而不是学几个某国医大师的经验套方或是民间秘方。其实这种现象在张仲景时代就已经存在,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分为两大流派,一类为经方派,以某个经验方去治病,不明白其中的机理。汉代之前的经方是指经验方,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另一类为医经派,这个流派侧重于对医理的探求,而不去研究具体的方剂,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基础理论。而张仲景的伟大之处就是将经方派和医经派有机结合起来,既探讨医理,又有具体的治疗方剂,使理法方药一线贯通。

那么应该如何来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呢?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来自八纲,用表阴证、表阳证、里阴证、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来解读六经。而主流观点则认为六经既包括经络、也包括脏腑,六经中本身蕴含有八纲,三阴三阳首先就有阴阳的分纲,其次还有表里的分纲,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具体的某一经再分寒热虚实,八纲的分类不是机械的,不能完全按照哲学的观念来理解中医,而应该按照人体脏腑的生理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来理解,不明白这一点,则很难弄明白中医的很多道理。就像用五行来解释中医的很多理论一样,很多人说阴阳五行不科学,也是基于此。例如,阳明病主要指胃和大肠的病变,阳明多气多血,多热证和实证,同时阳明病也有虚寒证,阳明病提纲中说“阳明病,胃家实是也。”单从提纲证我们是很难理解阳明虚寒的吴茱萸汤证的,基于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有人想将吴茱萸汤归为太阴病,但太阴病为脾阳虚,并不包括胃寒证,所以把吴茱萸汤归为太阴病是不合适的,况且临床中胃寒证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理中汤治脾阳虚,吴茱萸汤治胃虚寒,这样理解,对于两方的鉴别就很明了了。

六经首先是可以定位,太阳为人体一身之表,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手太阴肺也归属于太阳,太阳病分为表证和里证,表证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又称为经证,里证是足太阳膀胱腑的病变,又称为腑证。太阳相对于其他五经来说,属于表证,位于人体的最表层,是邪气侵袭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太阳病本身也分表里,经络为表,脏腑为里,所以表里是相对的。太阳表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为伤寒,一类为中风,伤寒与中风最大的区别点是有汗还是无汗,有汗的为中风,无汗的为伤寒,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整个太阳病篇就是以麻黄汤和桂枝汤展开的,这是本证,除此之外,还讨论了兼证、误治后的变证、类似证,至于蓄水证和蓄血证,有人认为是膀胱腑的病变,有人认为是太阳病的变证,个人认为将它们看作腑证更加合适一些。

阳明病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胃腑和大肠腑,分为经证、热证、实证、虚寒证、湿热发黄证,其中以热证和实证多见。经证可以用葛根汤类,热证有栀子豉汤、白虎汤类、猪苓汤,实证有三承气汤、麻子仁丸、蜜导煎,虚寒证有吴茱萸汤,湿热发黄证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

少阳病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三焦和膀胱腑,少阳病多为经腑同病,少阳为枢,病理多为枢机不利,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所以称为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并非一半在表一半在里,而是非表非里,人体的两侧、孔窍、咽扁桃体、甲状腺、乳腺、胸胁、子宫、腋窝、腹股沟等均为少阳病的病位,这些部位的疾病多从少阳论治。少阳病以柴胡剂为主治疗,包括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牡汤等。

太阴病主要包括足太阴脾经和脾脏,手太阴肺的疾病包含在太阳病中,因为肺开窍于皮毛,与太阳的关系密切,肺为华盖,临床上如咳嗽、流鼻涕、皮肤病等都和肺有关系。太阴病也分为经证和脏证,经证用桂枝汤,脏证用四逆辈,主要是脾阳虚,下利为主要见症。

少阴病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心脏和肾脏,有热化证和寒化证,其中以寒化证为主,热化证为心肾不交,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阳偏亢,用黄连阿胶汤。寒化证为肾阳虚,寒水不化,用真武汤类方。

厥阴病主要是足厥阴肝经和肝脏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方剂有乌梅丸证和麻黄升麻汤证。厥阴病往往表现很复杂,所以又有千古疑案厥阴病之称。

《伤寒论》的六经不仅可以辨外感病,还可以辨内伤杂病,典型的外感病以太阳病的表现更多见,当一个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其他五经病时,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他是否为外感病,虽然可以由太阳病传变而来,但我们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患者详细追问病史,因此,把握住六经病的典型表现,可以直接帮助我们定位、定性,《伤寒论》并非为外感病而设,而是为万病立法。

.1.19于分盐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