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7
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7) 第四章、太阴病 第二节太阴病方证 三、痰饮咳逆、呕逆 6、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克),生姜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头痛者。 我们把它列在太阴,而冯世伦先生根据其常主有头痛,划归太阳太阴合病,特注明。均供参考。 金匮·痰饮咳嗽病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先解释一下「支饮」:饮往上,波及肺,常见的哮喘,咳嗽。「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胃停水就要呕,吐出来胃干了就渴,渴是胃停水要好的表现。「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吐完了渴,渴了一会就不渴了,饮随吐随聚,故以小半夏汤主之。生姜去寒去饮,半夏降逆去饮。小半夏汤也包含在许多更大的方证中,比如小柴胡汤就含有小半夏。金匮·黄疸病20: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这条上面还有一条:「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这条与上条不同,也是黄疸,但「小便色不变」,知道里面没有大热,而且有小便自利发展趋势,是湿寒不能收涩之故。「腹满而喘」也是虚满,喘是湿冲上逆所致。这种情况是不能用上条泄热的组方的,象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都不能用,可以用五苓散加茵陈。一旦用了苦寒下药,胃会中寒而哕。补救这种误治可用小半夏汤。小半夏汤并不治黄疸,它去湿去水,也治哕逆。金匮·呕吐哕下利病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凡有水饮的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用小半夏汤主之。半夏、生姜都去水、治呕,又散寒。小半夏汤一般不单独用,加到别的组方里合用。7、生姜半夏汤 :半夏半斤,生姜汁一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生姜半夏汤是小半夏汤的变方,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恶心得厉害,烦心,逆满,聩乱,无可奈何,无法言说的状况。这是胃虚有饮,生姜半夏汤主之,以生姜为主药。生姜、半夏很相似,但生姜有健胃作用,所以生姜为主,必须多放。后世医生往往只放生姜几片,这完全不解决问题。如果呕得厉害,则半夏多放。这个组方本质上与小半夏汤一致。8、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各等分。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约10克),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把小半夏汤以干姜易生姜,虽亦治呕逆,但偏于治寒。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20: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三者的其中之一,半夏干姜散主之。生姜和干姜有差别,半夏干姜散比小半夏汤温中力量强,如果小半夏汤证的胃偏于寒,可以改用半夏干姜散。吴茱蓃汤也主吐涎沫和胃寒有饮,但吴茱蓃汤还主头晕、头痛。理中汤也主吐涎沫、胃寒,但理中汤有人参还主虚、心下痞鞕。这些在辩证时要区分。9、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右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此合小半夏汤和半夏干姜散为一方,逐饮止呕俱较有力,复加人参则更含有理中汤义,故治呕吐而心下痞硬者。丸药效缓。但施于妇人妊娠恶阻,反较稳妥。 金匮·妇人妊娠病6:妊娠呕吐不止,干姜半夏人参丸主之。 :妇人妊娠初始期恶心、呕吐,一般在怀孕五六十天反应多些,慢慢就过去了,大多不药而愈。有的这种反应拖很长时期,就必须治了。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胃虚寒,有留饮,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干姜温中,半夏止呕。方中有人参,故有心下痞硬证。 后世方家多谓半夏害胎,干姜为热药妊娠尤当禁用,但常以本方治此证屡验,并无一失。但本方并不只限于妊振恶阻,凡有此证男人亦宜用之。 10、大半夏汤 :半夏二升(克),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大半夏方证主脾胃虚寒呕逆、宿食不化,常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脉细弱等症状。半夏下气逐饮,人参补中益气,复用白蜜助人参以安中,同时又解半夏之毒。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前面有一个条文「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者,脾胃虚寒,无法消化,不能容纳食物,于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并不是随时呕吐。大半夏汤主之。因此大半夏汤证是脾胃虚寒的呕吐。与小半夏汤有点区别。小半夏汤证是停水之呕,不食亦吐。另外大半夏汤证有心下痞硬,故用人参,这是二方主要区别。由于甘草大枣太壅腻,于治呕不利,故同时用人参和蜜健脾胃。:某,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脉滑而缓。观其前医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 分析:上热: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下寒,大便溏薄,阴缩囊抽,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非用附子不可了。脉滑而缓,寒热错杂。 案底:这是刘度舟医案。刘老判上热下寒厥阴,处以附子泻心汤,药服三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又续服三剂而病愈。 :某,始病即腹痛并上吐下泻,四肢厥冷,汗泄淋漓,气急失音,咽痛口渴,面赤烦躁,苔灰白腻滑,脉沉微。(请分析首先给予什么治疗?后续不予讨论) 讨论:注意本案有厥逆、格阳之证,这是关键! 案底:医(顾振)急投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一剂诸证缓,吐利止继治四逆加人参汤。 :某,初病发热恶寒,自汗,身痛,神志不清,气促痰鸣,四肢厥冷,下利,水谷不分,苔白腻,脉沉细微。医以xx方与之,一剂肢温脉渐复利渐止,又改方xx三剂而愈。 分析:1、表证:发热、恶寒、自汗、脉沉、肢厥冷(既是表又是里)、神志不清(相当于但欲寐),少阴表虚。 2、里证:下利、水谷不分、痰鸣、脉沉细微、苔白腻、肢厥冷(既表又里),太阴虚寒,下利兼痰饮。 为少阴太阴合病,因脉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当先舍表救里,其后救表,治表当用四逆,治表当用桂枝。 案底:(万有生提供)医先与四逆加人参汤一剂(四逆汤也可以),肢温脉渐复利渐止、它症仍在,再进桂枝加附子汤加人参、白术、茯苓、半夏等味,三剂愈。 经方学坊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9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脑病头痛苦无边,方证对应皆能清
- 下一篇文章: 佩戴悬挂ldquo避瘟囊方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