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辩治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
阳痿早泄经方案例 钱某,男,38岁,郑州人,有6年阳痿、早泄病史,经多次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内服药、针灸以及保健等方法均未达到治疗目的,近因同学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阳痿,早泄,动则汗出,身热,怕冷,手足不温,腰酸腿软,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弱; 辨为太阳中风证与肾阴虚证,治当解肌燮汗,滋补肾阴,给予桂枝汤与百合地黄汤和百合鸡子汤合方加味, 百合30g,生地黄50g,鸡子黄(煎药稍凉服用时加入鸡子黄)3枚,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巴戟天24g,沙苑子24g,红参10g,山茱萸12g,水牛角30g,大枣12枚,炙甘草6g。 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每次服药加入1枚鸡子黄; 二诊:盗汗减少,以前方6剂; 三诊:怕冷好转,以前方6剂; 四诊:手足较前温和,以前方6剂; 五诊:阳痿、早泄好转,以前方6剂; 六诊:阳痿、早泄基本恢复正常。 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证解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阳痿、早泄、腰酸辨为肾虚,再根据动则汗出、身热、怕冷辨为营卫虚弱,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辨为阴虚,以此辨为太阳中风与肾阴虚证;方以百合地黄汤和百合鸡子汤合方滋阴凉血,以桂枝汤解肌燮汗,加巴戟天温补阳气,沙苑子益肾固涩,红参益气固摄,山茱萸温肾固精,水牛角清热凉血益阴。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阳痿经方四逆散合方医案 徐某,男,37岁,郑州人。有6年阳痿病史,曾在郑州、南京、北京等地治疗,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阳痿,早泄,因情绪异常加重,精神抑郁,大便不畅,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肝郁阳虚证,治当疏肝解郁,温补肾阳; 给予四逆散与右归丸合方加味,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2g,鹿角胶(烊化冲服)12g,杜仲12g,肉桂6g,当归10g,制附子6g,金樱子12g,桑螵蛸6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 二诊:仍然畏寒怕冷,加附子为10g,肉桂为10g,以前方6剂。 三诊:手足转温,略有畏寒,减附子为6g,肉桂为6g,以前方6剂。 四诊:仍有精神抑郁,加薤白24g、木香6g,以前方6剂。 五诊:阳痿好转,早泄止,减金樱子为10g,以前方6剂。 六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 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阳痿、早泄消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2个月。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阳痿因情绪异常加重、精神抑郁辨为气郁,再根据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辨为阳虚生寒,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气虚夹寒,以此辨为肝郁阳虚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右归丸温补肾阳,强壮肾气,加金樱子、桑螵蛸,以固涩肾精,使精气内守。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经方辨治阳痿、性功能减退 任某,男,35岁,郑州人。3年前出现阳痿、性功能减退,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可服用中西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阳痿,性功能减退,形体肥胖,手足不温,巅顶怕冷,阴囊潮湿,肢体困重,舌质淡,苔厚腻,脉沉。 辨为寒结痰阻证,治当温阳散寒,燥湿化痰,给予吴茱萸汤、四逆汤与二陈汤合方, 吴茱萸24g,红参10g,大枣12枚,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0g,生姜20g,乌梅2g,生附子5,干姜5g,炙甘草6g。 6剂,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ml左右,每天分早中晚3服。 二诊:手足不温、巅顶怕冷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手足不温、巅顶怕冷减轻,仍阴囊潮湿,以前方加白术12g,6剂。 四诊:阳痿略有好转,仍性功能减退,以前方加罂粟壳6g,6剂。 五诊:阳痿较前有好转,肢体困重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 六诊:性功能减退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 七诊:诸证较前有好转,以前方治疗5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手足不温、巅顶怕冷辨为肝肾阴寒,再根据阴囊潮湿、苔厚腻辨为痰湿,因阳痿、性功能减退辨为痰阻肝肾,以此辨为寒结痰阻证。方以吴茱萸汤温阳散寒,疏肝燥湿;以四逆汤温壮阳气,散寒化湿;以二陈汤醒脾燥湿,行气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经方辨治阳痿、性功能减退 孙某,男,29岁,郑州人。2年前出现阳痿、性功能减退,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服用中西药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阳痿,性功能减退,阴囊潮湿,时时阴痒,自觉睾丸肿胀发热,口渴喜饮热水,遇凉则腹胀,口苦,舌质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 辨为湿热夹寒证,治当清热燥湿,兼温阳气,给予龙胆泻肝汤与四逆汤合方, 龙胆草10g,栀子12g,黄芩10g,泽泻10g,车前子10g,木通3g,生地黄6g,当归10g,柴胡6g,生甘草6g,生附子5g,干姜5g,炙甘草6g。 6剂,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ml左右,每天分早中晚3服。 二诊:阴囊潮湿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自觉睾丸肿胀发热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 四诊:阳痿略有好转,仍遇凉则腹胀,以前变生附子、干姜各为10g,6剂。 五诊:阳痿较前有好转,遇凉则腹胀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 六诊:自觉睾丸肿胀发热基本消除,性功能减退较前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 七诊:诸证较前均有好转,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自觉睾丸肿胀发热、口苦辨为湿热,再根据遇凉则腹胀辨为寒,因阳痿、性功能减退辨为湿热夹寒浸淫肆虐,又因苔黄白夹杂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湿热夹寒证。方以龙胆泻肝汤清热燥湿,疏肝益阴;以四逆汤温阳散寒,通利血脉,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文源:王付经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10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鲍艳举解读少阳病的提纲证及介绍日诊百例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