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干呕吐涎首选吴茱萸汤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59473.html 昨天的帖子从吴茱萸汤入手,重点分析了其君药吴茱萸的独特功效——治疗冲脉之病(吴茱萸这味药,原来治这条经络病!),今天来详细解读一下吴茱萸汤的用法,以及药用剂量对临床的影响。 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条文分析,吴茱萸汤分别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阳明胃寒,食谷则呕。 2.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3.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4.呕而胸满。 其中《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载录相同的有一条,都总以呕吐为主要症状,证机则属里虚寒凝,浊阴上逆。 杨某,女,36岁,年2月2日初诊。经行头痛4年余。患者4年来,每逢经水来临,即出现头痛,并持续至经期结束。多次经颅脑CT和脑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其间遍服小柴胡汤、川芎茶调散、通窍活血汤等,并做针灸治疗,病情时发时止,无法断根,经人介绍来诊。刻诊:经行第一天,经量少,色暗红,少量血块,剧烈头痛,以颠顶部及太阳穴两侧为甚,痛时手部抱头,几近撞墙,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稀涎水,纳眠差,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 头痛,以颠顶部及太阳穴两侧为甚,呈闷胀痛,痛时手部抱头,几近撞墙,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稀涎水,纳眠差,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四诊合参,辨为厥阴病,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处以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6g,党参12g,生姜12g,大枣30g,柴胡6g,天麻10g,藳本10g,2剂,水煎服。 药后仅轻微起效,而辨证无差,方证相符,加减得法,甚是难解。再忆原文,吴茱萸用量一升,生姜六两,加之先前读刘渡舟教授数则运用吴茱萸汤案皆用原方,以及余国俊先生曾言,方证一旦相符,用吴茱萸汤原方可获佳效时,则无需画蛇添足加减。遂再处:吴茱萸12g(水洗七遍),党参12g,生姜24g,大枣30g,2剂,水煎。药后头痛大减,下次月经期前再拟服3剂而愈。 仲景用吴茱萸,方后多备注“洗”。清代张睿生在《制药指南》中指出“洗者,取其中正之意”,以及“吴茱萸洗者,抑苦寒,扶胃气”。因吴茱萸有小毒,且性苦燥辛烈,以沸水反复冲洗后,可减其毒性及苦燥之性,但笔者一般10g以上才用洗制之法。 有关吴茱萸汤的运用,鉴于其主治“干呕,吐涎沫,头痛”所具有的明显证候特征,余国俊先生倡导凡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便可首选并独投吴茱萸汤,而不必斤斤计较其是否具备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全身证候和舌脉,亦不必论其属外伤或内伤,经络或脏腑,以及病程之久暂等。另外,头痛之部位,也不一定局限于颠顶,具有一定的实证意义。 年3月治一位63岁男性患者,反复左侧偏头痛10余年,CT查无异常,剧烈时恶心欲吐,舌红苔黄腻,脉弦硬有力。初诊时也考虑过用吴茱萸汤,但头痛部位、舌、脉无一符合,选以小柴胡汤合芎黄散,初有小效,后渐无明显作用。四诊时偶然听患者用大理本地方言说起“痛得清口水直淌”,断然处以吴茱萸汤加味,后果大效。之后,每有发作,均直接要求使用第四诊时的吴茱萸汤加味方。 本文摘自《六经方证观心鉴》本文作者为青年中医的代表性一员,中医药大学毕业,文献理论与医学专业功底扎实,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打拼,不断思考总结,终于选定纯中医路子进行实践。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择取百家经验为己所用,并在临床上灵活变通,真正体现了中医方、药、证的完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有《六经方证观心鉴》一书。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六经方证观心鉴》,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编写所遴选的方剂,以经典经方和名老中医的传世验方为主,均经过作者的临床实证和思考。关于寒、温、时、验诸方的六经病位,主要依据主治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方证的整体功能、药证的特殊证治方向、各药在方中的主次地位等来分类,同时还参照传统约定俗成等综合进行划归。验案解构部分以《伤寒》六经方证观思维去辨析、解构经方、温病方、时验方的临床运用,观点新颖,贴近实际,文字流畅,内容可读性强,间有作者临证中所思所得锦言片语,相信能够引起业者的思考与共鸣。本书适合中医专业人士及爱好和学习中医者阅读参考。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六经方证观心鉴》,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阴虚阳虚,为什么吃药时挺好,停药就复发? ●仅用头针,偏瘫就能抬胳膊!珍贵视频首次披露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5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父母的牵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