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Wúzhūyú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湖南、四川、云南、陕西。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本品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饱满、色绿、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或用甘草汤制过用。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1.寒滞肝脉,厥阴头痛,经行腹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肿痛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李时珍称其“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

2.脘腹胀痛,呕吐吞酸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于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

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

此外,以本品为末醋调敷足心(涌泉穴),可治口疮,现代临床并用以治疗高血压病。

煎服,2~5g。外用适量。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本草害利》凌奂吴茱萸——温肝猛将

〔害〕阳厥似阴,手足虽逆冷,而口多渴喜饮水,大小便闭结,小便或通,亦赤涩短少,此火极似水。《内经》谓"诸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是也。此与桂、附、干姜之类同禁忌。呕吐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损气动火,昏目发疮,非寒滞有湿者勿用。即有寒湿者,亦宜酌量少用。

〔利〕辛苦大热,疏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逐寒。主厥阴头疼,呕逆吞酸,痞满噎膈食积,泻痢血痹,阴疝奔豚癥瘕,治阴寒攻心痛,脚气水肿,所谓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又为温膀胱之猛将也。恶丹参硝石,畏紫石英。蓼实为使。

〔修治〕九月九日采实,开口陈久者良,阴干须滚汤泡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止呕姜汁炒,疏肝胃黄连木香汁炒。

——吴茱萸:

气味俱厚,能散能温,能升能降,既入肝肾二经气分,兼入脾胃二经血分,为下气开郁,除风、散寒、燥湿之良品。性虽热,却能引热下行,凡浊阴不降,原气上逆,隔塞胀满诸症,效用显著。

医壶浊酒

门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