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病九寒,肝寒头痛肾寒肢冷胃寒呕吐,
世人皆知,医圣张仲景开方用药,都是“圣人手笔”,有些方剂能够专病专用,有的方剂可以跨界融合。其中有一个十分不起眼的经方,可以横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真可谓是“一药而三病皆宜,一方以治三经病症”,堪称奇妙。而这个方剂就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吴茱萸汤。吴茱萸汤虽然横跨三经,但是核心要义却只有一点,那就是虚寒。俗话说,“十病九寒”,无论是实寒还是虚寒,都能消耗人体阳气,而吴茱萸汤一方,却可以横扫胃寒、肝寒、肾寒,温暖脾胃和肝肾,将人体的阳气扶起来,将人体的阴寒散出去,将人体的逆气降下去,可谓是大医手笔。 吴茱萸汤是《伤寒论》里的一个经典良方,全方由“吴茱萸(汤洗),人参,大枣(擘),生姜(切)”等4味中药组成。按照原方的煎服方法,用七升水煎煮这些中药,直到水煎至二升时,去掉药渣,待温后服用,每次服用七合,每日三次。从原方煎服方法可以看出,这个方子是需要久煎的,这也符合吴茱萸这味中药的使用特色。早在《名医别录》中,就记载过吴茱萸“有小毒”,因此配伍生姜,并且久煎,颇为切合吴茱萸汤的用药之道。 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虚寒呕吐证,按照《伤寒论》的记载,吴茱萸汤的基础方证有三大点,第一点是食谷欲呕,畏寒喜热,胃脘疼痛,吞酸嘈杂。第二点是,厥阴头痛,干呕吐涎。第三点是,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的方证虽然有三大主证,但是核心病机,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这也提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核心思想。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的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篇中都有出现,但是由于核心病机都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因此它虽然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但它所发挥的作用,其实都是“温中补虚、和胃降逆”。这三经的病症,看似症状差异很大,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呕吐。也就是说,吴茱萸汤的核心主证其实是呕吐,因为这个呕吐反映了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以医圣张仲景用吴茱萸为君药,主要发挥三大妙用,第一是温胃止呕,第二是温肝降逆,第三是温肾止吐止利。 吴茱萸汤虽然只有四味中药,但是它的配伍也是颇为独到的。全方以吴茱萸为君药,主要起到暖肝温胃、下气降逆、和中止呕的作用;以生姜为臣药,主要起到温中止呕、和胃降逆的作用;以人参为佐药,主要起到补气健脾、以复中虚、生津安神的作用;以大枣为使药,主要起到温中补虚、调和脾胃、调和药性的作用。全方药仅四味,君臣佐使纲举目张,共同发挥着温中补虚、抑阴扶阳、降逆止呕的作用。 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吴茱萸汤还有一些随证加减的方法。比如,呕吐比较厉害的,可以加陈皮、半夏、砂仁等中药,以增强降逆止痛的作用;如果头痛比较厉害,可以加川芎、当归等中药,以增强养血止痛的作用;如果里寒证比较厉害,可以加附子、干姜等中药,以增强温里散寒的作用;如果吞酸嘈杂比较厉害,可以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中药,以增强制酸和胃的作用。 吴茱萸汤的证治要点,首先是要明确它的核心典型症状,也就是干呕或呕吐涎沫,典型的舌脉特点则是舌淡苔滑,脉细迟或弦细。这是吴茱萸汤的方证核心,除此之外,应当有寒象,比如畏寒喜热,口不渴,手足逆冷等里寒征象。也就是说,并非一见呕吐就可以使用吴茱萸汤。毕竟吴茱萸汤药性偏于温燥,又加上呕吐吞酸之证也有寒热差异,因此如果属于郁热所致的呕吐苦水,吞酸,胃脘疼痛的,则不适宜使用吴茱萸汤。 对于全方重用大剂量的生姜,近代名医张锡纯指出,“取其温通之性,能升能降,以开脾胃凝滞之寒邪,使脾胃之气上下能行”。也就是说,吴茱萸汤大剂量的生姜,主要作用其实有三点,第一点就是发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本能作用;第二点是,协助吴茱萸温中降逆,横扫中焦阴霾、祛寒祛邪,促进逆气下降,气机畅达;第三点是,抑制吴茱萸的不良反应。所以说,医圣张仲景开方用药,实乃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12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陕西平利火红吴茱萸带来红火好日子人民资
- 下一篇文章: 茱萸的功效和作用临床应用有哪些每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