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吃什么好 http://m.39.net/pf/a_6413270.html

本报记者邹海斌

漫山遍野的枳壳树吐露新绿,套种的油菜像是金色的海洋,黄绿交织,成为一幅春天的美丽图画。

“以前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发展枳壳产业。”樟树市吴城乡塘下村村民付新根说。土地整合不起来,原来是农民有“心结”。“心结”如何解开,请看记者的蹲点调查。

“流转”变“入股”

“臭橙”枳壳品种是樟树的道地药材,是枳壳里的“香饽饽”。在乡村振兴中,吴城乡因地制宜选准枳壳产业,动员乡贤江西梦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付四平带着资金、技术与资源回到家乡塘下村,投资枳壳种植项目,发展枳壳产业。

资本下乡,必然面临土地流转与集中的问题。年10月,梦达公司提出从塘下村民手中租赁土地种药材,收益归公司,农民赚租金。

可在农户看来,土地流转后就没有了耕种自主权,枳壳产业发展得再好,也享受不到产业红利。项目洽谈一度陷入僵局。

如何破局?乡党委、村党支部与梦达公司商议,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分红。这一设想可谓一举多得:土地仍然是农户的,套种经济作物的自主权归农户;土地入股后,基地实现了资源整合,枳壳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就有希望。

“高投入、低产出,种植枳壳短期内难见收益,企业如果把大量资金投入土地流转,生产经营也会受到影响;每年的土地流转费能否及时支付给农民,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塘下村党支部副书记付玖根如是说。

“土地流转”变“土地入股”,思路一变,难题迎刃而解。全村有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整合土地亩。目前,梦达公司已投入余万元平整土地,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种植枳壳树。

“散沙”变“共同体”

种植枳壳树,能否让企业、村集体、农户实现共赢?

塘下村党支部经过商议,认为必须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以充分调动企业、农户及村集体的积极性。不久,富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应运而生。

该合作社衔接企业与农户,与企业、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根据“土地入股分红”协议,枳壳基地的利润按照农户、公司、合作社5:4:1比例进行分红。

吴城乡党委书记刘娟告诉记者,农户的土地“资源”变为“资本”,农户变“股东”,基地效益好就分红多,农户们自觉地把企业事当自家活来干。

付玖根告诉记者,富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拥有10%的分红,除去用于脱贫户的帮扶部分,其余全部转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据测算,基地枳壳进入丰产期后,每年可为村集体提供近80万元的分红收益。

“红土”变“绿海”

塘下村多红壤,有种花生、芝麻、油菜的传统,可“一年又一年,年年没赚钱;不种又不行,年年忙不停”。如今,这里的丘陵红土地,变成一片绿海,枳壳树长势喜人。

村民付新根有12亩地入股合作社,在枳壳基地当起了“管家”,负责打理亩枳壳基地,月薪元。他告诉记者,村里人在枳壳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至元不等的务工收入,去年基地临时性务工支出达多万元。

“基地请来了专家,用上了高科技。”付新根说。梦达公司与宜春学院合作建立枳壳综合开发合作所,与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塘下枳壳基地建立了基地物联网系统,包括水肥一体化系统、太阳能农林生态远程监测系统、太阳能视频图像采集远程监控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等。

数字化与智慧化相结合,让塘下村农户大开眼界。付玖根掐指算道,今年是第5年,第7年进入丰产期,每棵树可产50至80斤枳壳,每亩地可产斤,预计会有元的收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天在栽枳壳树,目前新栽了亩。”梦达公司副总经理刘世剑说,去年培育的15万株枳壳苗正在剪砧,明年可移植。塘下村老虎山、老屋等地的吴茱萸、黄栀子、车前草等第二、三期药材基地也在实施中;吴城乡新增亩枳壳正在有序推进,全市要新增枳壳种植面积5万亩……

往年,安徽药商来樟树产地预订枳壳果子,采收后运到亳州去加工,然后又卖到樟树的中药饮片厂。枳壳鲜果加工环节的缺失,让樟树枳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产地。

梦达公司就近投资建立中药材加工基地,引进现代化采收、冷藏、烘干、加工等设备,新建标准化晒场、仓库、加工车间,实现产地直接加工。

土地整合、基地种植、鲜果加工、产业分红……枳壳产业化“瓶颈”逐一破解,在这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演绎新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1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