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胃痛成为了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对于胃痛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哪里的疼痛属于胃痛吗?你知道胃痛引起的原因是什么吗?你知道如果患了胃痛该怎样治疗吗?

什么是胃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又被称为胃脘痛。胃脘部一般是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胃脘痛的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由于胃痛的部位在少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因此,又称为心腹痛,心痛,心下痛。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表现为胃脘部位疼痛者,都属于胃痛范围。

胃痛的病因病机

1

外邪犯胃

六淫之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其中,最容易导致胃痛的为寒邪,其次为暑湿之邪,邪气客胃,胃气受伤,轻则气机雍滞,重则和降失司,而致胃脘作痛。寒主凝滞,多见于绞痛,暑热急迫,常导致灼痛,湿浊黏腻,常见于闷痛。

2

饮食不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的提高,饮食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五味过极,饥饱失调,偏嗜烟酒,或用伤胃药物,都可以伤害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而产生胃痛。

3

情志不畅

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常常会影响心情,情志在中医眼里,一直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情志抑郁恼怒,肝气失于疏泄调达,横逆犯脾犯胃,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责胃痛,忧思焦虑则伤脾,脾伤则运化失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郁结不畅,发为胃痛。

4

脾胃受损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劳倦过多,失血过多,久病不愈都会伤及脾胃。

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2.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3.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分证论治

1

寒邪客胃

主要表现为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有感受风寒的病史。多为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引起的,治疗应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临床上,常使用香苏散合良附丸进行治疗。如果风寒直中,胃痛如绞,可加吴茱萸散寒止痛,也可加荜芨,生姜增加散寒之力,或用吴茱萸汤,若兼伤食,,可加焦三仙,焦槟榔消食导滞,若湿重,可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油以和中,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和胃消痞。

2

胃中蕴热

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腑行不畅。“气有余便是火”胃气阻滞,日久化热导致的,治法当清胃泄热,和中止痛,以泻心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泻心汤清胃泄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折热,气血双清。金铃子散由金铃子,延胡索组成,理气和血止痛,通而不燥,故能泻热而畅气血,热痛得减。

3胃络瘀阻

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出而拒按。病程日久,胃痛反复发作而不愈,呕血,便血之后面色晦暗无华,唇黯,女子月经延期,色黯,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或吐血,便血后,离经之血停积于胃,胃络不通,形成瘀血,治法当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4

胃阴不足

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隐隐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或腑行不畅。胃属阳土,喜润勿燥,气郁化热,热伤胃津,或瘀血积留,新血不生,阴津匮乏,均可导致胃阴不足,治法当滋阴养胃,凉润和中,以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5

肝胃气滞

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功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叹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气滞,故胃脘胀痛,治法当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以柴胡疏肝散。

6

肝胃郁热

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烦躁易怒,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热积中州,所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当以化肝煎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7

肝胃虚寒

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或进食则缓,喜温喜按,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胃病日久,累及脾阳,脾胃阳虚,故胃痛绵绵,当以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治疗原则

胃痛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但需审证求因,审因论治。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正兼顾。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转归预后

本病初起多属实证,表现为寒凝、食积、气滞之候;病情发展,寒邪郁久化热,或食积日久,蕴生湿热,或气郁日久化火,气滞而致血瘀,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证候;且日久耗伤正气,则可由实转虚,而转为阳虚、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某些病例尚可因气滞血瘀,瘀久生痰,痰瘀互结,内生积块;或因血热妄行,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吐血、便血等,皆属胃痛的常见转归。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虚实并见者则治疗难度较大,且经常反复发作。若影响进食,化源不足,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若伴有吐血、便血,量大难止,兼见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危急之候,如不及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养生小贴士

治疗胃痛小妙招

组成:生姜30克,红糖适量。

用法:先将生姜洗净,切片,用醋浸泡24小时,每服3克加入红糖,沸水冲泡,加盖浸片刻。代茶频饮

主治:温中,健胃,止呕主治胃脘疼痛,翻胃呕吐,食欲不振。

秦风汉韵智慧健康

天地万物之精华滋养,生命健康来源于善养、善护、善医。中国传统养生健康本源。健康本源来自中华五千年的国术和中医文化融合,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理论和健康体系,人类智慧始终将为人类健康做出卓越的贡献,促进世界大同。

欢迎走进秦风汉韵智慧健康管理机构,将让您对生命健康有全新的解读,制定专属您的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服务内容,为您的生命健康添彩。

诚邀中医界,民间中医,健康界同仁前来直播,共赴盛举,振兴中医!振兴中华!

汇今智慧医疗碳素阳光治疗仪

注释:文章部分图文参考网络,转载修改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