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身怀绝技的中医二
郑华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 这些年,接触的民间中医多了,有一种感觉,别看他们说不出什么理论,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在临床上他们往往能手到病除,是真正的实战家。能使他们坐镇一方的就是疗效,因为疗效有了口碑,因为口碑有了患者。 民间中医有一个特点,大部分都不是全科中医,有的擅长治疗某一个病,有的擅长某一科的病。30年前,乡下有个老太太,她别的不会就会治疗“蛇盘疮”(带状疱疹),十里八乡的患者都找她。方法很简单,用老咸菜(萝卜)切片在有疱疹的部位擦几下,很快就萎缩了。然后,给一包药回去用香油调涂,百发百中。 这叫“一招鲜,吃遍天。”在那个年月,靠这一门医术,照样可以吃饱饭。 河南洛阳有一位擅长治疗皮肤病的民间中医,特别是治疗白癜风最富名气。对于白癜风这个病,小编已经留神几年了,一直没有找到治疗效果特别好的,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便及时与之联系。本来准备前往采访,由于疫情的原因始终未能成行。只好让他自己简单写一下,可是写了几次也没写好,三两百字,像个简历,只好作罢。 陕西王幸福老师大家都知道吧,也是说好了的,两次准备动身前往,都被疫情给搅黄了。 可恶的疫情,坏了多少人的好事啊! 民间中医也叫草医,草医才是最接地气的。中医的火种在民间。他们也许没有豪华的楼堂,也许只是几间破屋,但是他们对中医文化的坚持和发扬,信念是坚定的。 他们不是“高大上”,简陋的桌椅,凭一个脉枕,一个草药柜,一包草药,让无数身患重病的患者恢复健康,医院告知回家等死的患者起死回生。 他们穿着朴素,没有架子,面对的是四邻八乡的父老乡亲,有钱没钱都给看,绝不会不给钱就把病人给撂在那里,见死不救。他们所知道的中医理论可能就是“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些简单的道理。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姓王。为了避免被怀疑成是广告推文,我们在文中隐去他的姓名,只称他王先生。 王先生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十年间跟随十余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深造。像梁贻俊、杨大绮、谢子衡、方和谦、徐振盛、危北海教授等,都是中医界的耆宿。 他的个人简介,是仿司马迁《史记》诸“列传”写成的“王致效列传”。 王**,男,主治医师,中医世家,其曾祖是民国时期名医王守典,时以治疗各类疑难杂症闻名,尤擅治疗心脏病。恰其出生,祖父王明先更是寄予厚望,希望将来可以“熟读典籍,德术兼备,才能致效于人”,乃取名王**,暗寓期盼之心。效自幼钝锥,而非颖悟,然颇好学,浅尝经典,博采群书,然医学之深,难以闻达于顷刻,时至今日,茅塞略开,始得门径以览厅堂。临床疗疾遵循“三分治,七分养”,每叮嘱患者生活宜忌以防治疾病的复发,用药遵循师授家传,攻补兼施,每获良效。于心脏病、风湿病、妇科病、小儿病上见闻接诊稍多,略有心得。针法上讲究迎随、开阖、疾缓、吐纳等八法补泻,亦有收效。常通过针药结合来治疗上述病症,并擅长针对不同人群作生活及养生指导。擅长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产后风等。 中医是经验医学,不拜师是不行的。他先后拜师十余人,而每一位老师都是颇有名气的中医大腕。 家传秘笈和拜师所得,再加上对中医经典的孜孜以求,融会贯通,使他成了一个全副武装的中医中的名医。 看病之余,他还是个中医布道者,把传道授业解惑当作一大乐趣。 论养生,他有他的见解,《藏气法时论篇》:“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泛指水果,人若要健康,离不开水果。体寒的人不要吃寒性水果,体热的人不要吃热性水果。无论寒热体质,都不要吃冰镇的水果。 一个中医大夫,再有本事,没有好药也不会有好的疗效。基于目前中药材市场良莠不齐的尴尬局面,他一再强调要用真药。否则,一旦遇到假药,会让你心血白费,甚至毁掉功名。 作为中医,如果只会看病不懂药是什么样子是不行的。我们都知道陈皮是橘子皮,但是,真正的橘子皮才是陈皮。桔子有好多种,不是随便剥下来的桔子皮就是陈皮。因为真正的陈皮是橘子皮,剥下来的皮是薄薄的,近乎透光。 丑橘是橘子吗?不是,是柚子的一种,皮很厚,晒干了也不能药用。有些陈皮里面掺了一些厚皮从切丝饮片就能看出来,那不是纯净的陈皮。 中医有种说法,药越陈越好,有个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这六味药分别是:枳壳,陈皮,半夏,麻黄,狼毒,吴茱萸。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陈皮。但在王先生看来,并非这么回事。陈皮并不是越陈越好,所有的中药,都是越新越好,因为时间越短,药效损失越少。新鲜的药材和干的药材,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半枝莲,新鲜的药材效果是非常好的。用鲜地黄榨取的汁加冰糖制作的滋阴补肾药膳,是干地黄熬出来的药汤没法比的。 现在,由于这两年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中医药对防病治病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自学中医的队列。 他有个弘誓大愿,培养个弟子,72个合格中医。这气魄,真个是“三千越甲可吞吴”。 很多人由于没有基础,又有渴望,心里一直在问,学中医到底要怎么学?有没有捷径? 王先生根据自己跟师多年以及自己亲身体会,总结出了一些学习经验。 他经常爱看《串雅》,这是一部默默无闻的、非主流中医的方剂学!作者为清代医家赵学敏,其自幼酷爱医药,尤喜欢收集各种医药书籍,采集民间治疗经验。 学中医先要学中医理论基础,有了基础才可以进阶。要学会看病,方剂学自然是重中之重。他认为,初学者,方剂学有两本书属于必读书,一本是清·汪昂先生的《汤头歌诀》,另一本是第五版老炮儿的《方剂学》! 除此之外,还有江湖气甚浓的《串雅》以及宋朝官修的中医界的葵花宝典——《和剂局方》,这两本书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想进一步提升自己还是要下点功夫的。 经典的东西光看是不行的,要背诵,只有背熟了,才能熟能生巧。 《汤头歌诀》是必须要背上来,一个大夫肚子里不装百把十个成方子,是无法临床的。 古人的方剂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临床方证对应之后,你只需要加减一下即可,这要比自己吭哧吭哧半天“自创”要便捷得多,有效得多。 当你找的大夫,在开方子的时候,要从电脑上现找,你是不要指望他会给你看好病的。 曾经不止一人说,学中医首先要从学经方开始,那才是捷径。诀窍是,必须把《伤寒论》背得滚瓜烂熟。开初,只管背好了,不要问什么意思,等到背熟了,再看历代各家注解《伤寒论》,这时你会激动地发现原来是这个意思,并且可以一下子印在脑海里。 你会说,我不信。不信?《伤寒论》会叫你信。举个简单例子:“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感冒了,发烧又有恶心呕吐症状,那就是小柴胡证,用小柴胡汤就可以。 再有,“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只要出现头痛伴有干呕、吐涎沫的就可以用吴茱萸汤。 看看,是不是很简单。如果不把条文背上来怎么能行?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条文,很可能就茫然不知所措。 推荐阅读: 那些身怀绝技的中医(一)一位民间中医的泣血之言(一)脐疗治疾病,用了才知好“走方郎中”的治病妙招吃药不忌嘴,看病跑断腿1、本号资料来源于网络,收录仅出于学习、研究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发站内短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2、本号收录的所有偏方、土方、古方、药方、验方等一切涉及治疗的方案仅供研究,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请勿盲目照搬。本号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责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0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对,最全中药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