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温里药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温里药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或伴有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饮食不振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二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若外寒已入里,表寒扔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伤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当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附子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①亡阳虚脱,肢冷脉微;(方剂学中,用生附子的只有仲景的四逆汤,其余均为炮附子—回阳救急汤、肾气丸)

②肾阳虚证、命门火衰、阳痿早泄、中寒腹痛、阴寒水肿、虚寒吐泻、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

③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肉桂

药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鼓舞气血生长。

主治病证:

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

②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

③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阳和汤);

④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引火归原(苏子降气汤——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

⑤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温阳鼓舞气血生长。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

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干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

①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②亡阳证,肢冷脉微;

③寒饮咳喘。——细辛、干姜(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高良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胃止呕

主治病证:

①胃寒脘腹冷痛;

②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煎服,3~6g

肉桂、附子、干姜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

然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

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肉桂还能引火归元、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

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

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

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吴茱萸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病证:

①寒凝肝脉,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经行腹痛,寒湿肿气肿痛,中寒腹痛,寒疝脚气;

②脘腹胀痛,呕吐吞酸,或寒或热(左金丸);

③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四神丸)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小茴香

药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病证:

①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痛经,少腹冷痛;

②脾胃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吴茱萸汤(II)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组成: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六两)

特点;肝、胃、肾三经同治,温补降三法并施

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胃寒呕吐证。

食谷欲呕,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舌淡,脉沉弦。

3.肾寒上逆证。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胡椒

药性: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下气消痰。开胃进食

主治病证:

1.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

2.癫痫痰多。

用法用量:每次0.6-1.5g。研末吞服。外用适量。

花椒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病证:

1.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虫积腹痛;

3.湿疹,阴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荜茇

药性: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主治病证:

①中寒脘腹冷痛,脾胃虚寒,呕吐泄泻;

②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龋齿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g。外用适量。研末塞龋齿孔中。

荜澄茄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病证:

①胃寒呕逆,脘腹冷痛;

②寒疝腹痛;

③寒湿郁滞,小便浑浊。

用法用量:煎服,1-3g。

丁香

药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止呃,温肾助阳。

主治病证:

①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呃逆;

②心腹冷痛;

③肾虚阳痿,宫冷。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

刀豆——理气药

药性:甘,温。归胃、肾经。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下气止呕止呃,温肾助阳。

主治病证:

①虚寒呃逆,呕吐;

②肾虚腰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总结:

寒疝腹痛—草乌、川乌、乌药、肉桂、小茴香、吴茱萸、毕澄茄、荔枝核

不止泻(只限于温里药)—荜澄茄、高良姜(温胃止呕)

其他药物均可以止呕、止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