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在春秋天气变化之时,这个季节的特点是:白天很热,让人又吃雪糕又扇扇子的,但是早晚很凉,凉风嗖嗖的,身体壮的人没有问题,但是部分体弱人群如果不注意,会被寒气伤到。

那么,什么是寒邪呢?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这个寒邪,本来为冬令之主气,但是,千万不能教条,其他季节也多,甚至任何季节都有,现在夏天也尤其的多,因为有空调的存在。?

在中医里面,被寒邪伤到,有伤寒与中寒之别,一般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叫伤寒,如果我们咕咚几瓶冰啤酒,直接把脏腑给冰住了,这叫中寒。?

那么,都有哪些感受寒邪的途径呢?方式很多,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比如:淋雨、下水着凉、衣单、露宿、空调、饮食冷。

?

寒邪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这个话也应该如下理解,阳气弱的人,更是要躲着寒邪,一般体表感受的伤寒还好说,最难受的是那个中寒,直接往里面走的那个,一般危害比较大。?

第二:寒性凝滞。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总是会引起胃肠,腹部等的疼痛,很是痛苦。那么还有客肺、肠胃、心脉,寒凝胞宫等证,这个季节如果老人不注意,就会寒凝心脉,导致心脏的问题,所以春捂秋冻是不适合老人的,老人这个时候就要随时增减衣服。?

第三:寒性收引。这个是说寒邪容易造成拘挛的问题。?

对于寒邪的治疗,就是寒则温之。?

理中丸是张仲景的方子,来自《伤寒论》,是中医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经典名方。感叹仲景之方,药简力专,医理深奥,疑难杂症往往数剂而愈。

《伤寒论》第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第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头身疼痛,发热,这是表证;热多,言下之意寒少,那就是偏热的病,而非纯热病;欲饮水,内有停饮,这种情况用五苓散是可以的。五苓散里不仅有利水饮的药,桂枝亦可解决表证。后面说,如果寒多不喜欢喝水,那就可以用理中丸。

理中丸常见症状:呕吐(呕吐物多有未消化之物,无热时无较大臭味)、下利(腹泻常见下利稀烂大便,一日可多次腹泻,无臭且夹杂未消化物)、胃脘部、腹部冷痛、喜唾、胸腹满闷、纳差、同时兼见精神不振、乏力、面色无华、喜热饮等阴寒症状。胃痛常兼呕吐,腹痛常兼腹泻、两者均为冷痛,常得温则减,用手轻揉亦能有所缓解,从体态上,患者多喜蜷缩的姿势。

何为吐,中气虚寒,胃土之气上逆,而作吐;何为泻,脾土之气下陷,而作泻也。

寒呕应与吴茱萸汤相区分:吴茱萸汤之呕常为呕吐清水涎沫,绵绵不绝,常伴吞酸嘈杂,其气逆之象比理中丸更盛。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理中者,实则予中焦之阳也。

中焦虚寒,虚则补之,寒则温之。虚用人参与甘草补之。寒用干姜与白术温之。纵观全方,药仅四味,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药少力专,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健运如常,中焦虚寒诸证自然可除。

理中丸以理中为名,它和前面的脾四味有什么区别呢?区别是将大枣换成了白术,将生姜换成了干姜。脾四味是针对中虚缺少津液的,大枣和炙甘草,温甘,能迅速补足津液。如果只是日常调理脾胃,那就不需要这么多甜的,太滋腻,久服也不宜,所以换成了白术;再者,脾胃久虚的人有湿气的多,白术服之合宜。干姜是温中主守的,调理脾胃也比生姜力专且和缓。

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

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动,是以白术为臣。

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

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湿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

理中丸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一般这个天如果着凉,多是脾胃受凉,比如在凉水里嬉耍了,比如腿部着凉了,这都很容易使下肢着凉,还有的人是喝了很多的冷饮,肚子就开始痛,也是这个问题,自个儿把寒邪给灌进来了,也需要这个药。?

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如果加上一味附子,就成了附子理中丸。药的主要成分是干姜和附子,中医说:附子非干姜不温,这两味药放在一起效果特别的好,药里面还有党参和白术、甘草。临证上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下面介绍几个理中丸的变化方:

丁蔻理中丸——理中丸加丁香、豆蔻组成。丁香辛温,温中散寒,降逆,温肾助阳;豆蔻温中行气,化湿消食。故丁蔻理中丸治疗脾胃虚寒,脘腹挛痛,泛吐清水,消化不良。

附子理中丸——理中丸加附子组成。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其大辛大热,散寒止痛,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故附子理中丸治疗寒证进一步加重的脘腹冷痛、泄泻、手足不温诸证。

参桂理中丸温中散寒,祛湿定痛。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腹痛泄泻、手足厥冷,胃寒呕吐,寒湿疝气,妇女血寒,行经腹痛等证。

理中化痰丸适应脾胃虚寒,痰饮内停,症见咳嗽痰多,自利腹痛,四肢不温,畏寒怕冷,或呕吐少食,饮食难化,咳吐痰涎方。

桂枝人参汤主要用于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最后,介绍一个大医李东垣治疗白枢判家仆人的故事:那是在李东垣晚年,回到故乡真定以后发生的事情。?

那是阴历十月份,真定已经是“小雪薄冰”了,这位白枢判家的仆人,平时就面色不大好,“面尘脱色,神气特弱”,以前就有脱肛这个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是“病脱肛日久,服药未验”。

?

结果这个天气,又倒霉了,开始腹泻了,泻得很严重,是“下赤白,脓痢坐”,而且还有“里急后重”这个症状,这个症状,如果按照教科书上的描述,就是个热痢了,一定是有热毒啊,但是,细节是:“白多赤少”,但是这也容易让人不大容易注意。?

这位仆人是痛苦坏了,于是白枢判请来了李东垣大师,大师一看,这位大冷的天,穿得还是单衣服,然后又看了看他盖的被子,也是单的(衣盖犹薄),大师心里就明白了,他说:“这可不是吃肉食膏粱得的病,一定是被寒气伤到了。”?

于是,就开了个方子,用了诃子等收涩的药物,同时用了温阳的干姜。?

结果,服用了两次,这个棘手的病就痊愈了。?

这里,李东垣一眼看到的是这个人穿着的衣服和盖的被子,这是他做为大师,眼力独到的地方,我每次看这个医案,都赞叹不已,心向往之。

延伸阅读日精录

《麻子仁丸方》日精录

《大黄附子汤方》日精录

《治表里与下焦之水》日精录

?《治中上焦之水的方子》日精录

《有关四逆的几个方子》日精录

《黄连阿胶汤方》日精录

《由抵挡汤方谈去瘀血方》日精录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日精录

《升陷汤方》日精录

《炙甘草汤方》日精录

《大建中汤方》日精录

《小建中汤方》日精录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日精录

《猪苓汤方》日精录

《桃核承气汤方》日精录

《五个泻心汤》日精录

《白头翁汤》日精录

《吴茱萸汤与温经汤方》日精录

《乌梅丸方》日精录

《四个承气汤》日精录

《麻黄附子细辛汤》日精录

《四逆散方》日精录

《桂枝芍药知母汤》日精录?

《桂枝汤合厚朴杏仁》日精录

《续命汤》日精录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日精录

《大柴胡汤方》日精录?

《小柴胡汤方》日精录

《大小陷胸汤》日精录

《五苓散方》日精录

《白虎加人参汤》日精录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日精录

《小青龙汤》日精录

《大青龙汤》日精录

《伤寒论》杂记(一)日精录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日精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日精录

《葛根半夏汤方》日精录

《葛根汤》日精录

《太阳病》日精录

《如何做一次全面问证》日精录

《刻脉》日精录?

《解读几个重要经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