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又到一年茱萸红果盛开季,来一
< 提到茱萸 很多人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 所以诗中提到的“茱萸”到底是一种什么植物呢? 那些叫“茱萸”的植物 吴茱萸的果实在传世的文献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原书在宋代以后已亡佚,如今只有后世学者从引用该书的著作中摘出引文编排而成的辑本。按照现在流行的辑本,《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味药,均列为“中品”。然而,有人发现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在引用该书对吴茱萸的介绍时没有“吴”字,怀疑原书恐怕只是管这味药叫“茱萸”,“吴”字是后人加上去的。 食茱萸/椿叶花椒的花及具刺的枝叶到了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又新收一种“食茱萸”,指出它和吴茱萸相似,但药效“少为劣尔”(稍微有点差罢了)。在此之后,历代学者对于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吴茱萸就是食茱萸,另一派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时珍就极力主张吴茱萸和食茱萸并非一物,食茱萸是上古所说的可以做调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 山茱萸,叶对生,弧形脉明显,早春开小黄花,秋季结红果现如今,以“茱萸”为名的植物除了上述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外,还有茶茱萸、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等,但这些都是现代植物学家起的名字。 蜜茱萸属(Melicope)因为和吴茱萸属(Tetradium)近缘、同属芸香科而得名;单室茱萸属(Mastixia)则因为和山茱萸属(Cornus)近缘,同属山茱萸科而得名。 山茱萸vs吴茱萸vs食茱萸 经过现代植物学家的考证,山茱萸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其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浓烈的芳香气味。自李时珍发现后,吴茱萸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食茱萸指的则是芸香科另一种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ailanthoides),它们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至于是香是臭,随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别是果实,入口极辛辣。至于李时珍发现之前的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则没有定论。古人最早很可能并不严格分辨吴茱萸和食茱萸,都用“茱萸”来称呼,只是入药的时候以吴茱萸为多,做调料的时候以食茱萸(欓子)为多罢了。 茱萸与节日 吴茱萸的花在一部记述地方民俗的《风土记》这部书中明确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带具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作为辟邪之物。 虽然不一定听说过《风土记》,但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与重阳佩戴茱萸类似的还有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为它与夏至日接近,夏至后昼长渐短,古人认为阴气开始滋生,为不祥之兆,所以端午节也是凶日,需要用香草辟邪。《风土记》还记载西晋民间在端午节“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直到今天,端午节在家门口悬挂艾和菖蒲仍然是中国南北兴盛不衰的节俗,可见这种用香草辟邪的民俗影响之深。 时至今日,菖蒲艾蒿束依然是端午节的“标配”素材来源:上海辰山植物园 历史阅读即点即读 《》 《》 《莫纠结,垃圾分类有逻辑!》 《权威发布丨拒绝收运!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的生活垃圾拒绝收运》 原标题:《又到一年“茱萸”红果盛开季,来一起倾听它的故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12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茱萸与吴茱萸的区别,详细介绍二者的不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