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太阴用干姜,少阴用附子,厥阴用吴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中医六经辨证,最早是从“结绳记事”的阴阳组合而来,后来将人体疾病发生的位置,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包括“一对阴阳”,所以出现了“三阳病”、“三阴病”的区分。三阳病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包括: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表病的阳证——太阳病,表病的阴证——少阴病。 里病的阳证——阳明病,里病的阴证——太阴病。 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 关键是,要搞懂五个字词:表、里、半表半里、阳证、阴证。 表:指全身成千上万个毛孔和包裹的皮肤。 里:以胃肠为主体。 半表半里:身体内空腔为主体的脏腑。 阳证:寒邪等病邪入侵后,身体防御时出现亢盛的反应。 阴证:身体对病邪的反应是虚衰的。 病邪入侵、扩散和深入的顺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出现的病症,可以是独病,也可能是并病,还不排除合病,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非常关键,从舌象、脉象开始,由浅入深地判断。 临床上,病邪初接肌表,太阳经是第一道防线,然后渗透到阳明或少阳,此时正气和邪气相争,身体表现出的症状也比较剧烈。 如果正气不足,病邪就进入“三阴”,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病邪从少阳沿着衰退的阳气进入太阴;二是病邪在太阳,因误诊误治损耗阳气过多,邪崇直入三阴;三是病人体虚,邪气太强,一下子就冲入三阴,多见于瘟疫。 病入三阴,就是太阴、少阴、厥阴,都是寒证为主,怎么治?中医临证思路是:太阴用干姜,少阴用附子,厥阴用吴茱萸。 一、为何太阴用干姜?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肺为娇脏,喜润怕湿气怕燥邪,脾为后天之本,喜燥恶湿,当寒邪深入内脏,先伤脾阳,患者不思饮食,腹痛下利,运化失常,生湿气影响到肺,所以辨证见腹满、全身困重、有呕吐感,动不动咳嗽,喜温喜按,舌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沉脉弱。 太阴临床上实际就是脾虚脾寒的症状,而且还影响到胃,干扰到肺,辨病基本在腹部和咽喉处出现不适,治疗以理中汤温补为主,少数热化的病症用麦门冬汤。 理中汤里面,“扛把子”的药是干姜。干姜就是升降晒干而成的药材,中医驱寒第一要药,其味辛、性热,入脾胃心肺肾经,特点是“守而不走”,这样寒气就不易聚集和卷土重来了。 不过,干姜只守不走,要散掉太阴引起的脾寒、胃寒、肺寒,就要用到人参、白术等配伍了,这样才能更好温脾散寒,回阳通络,温肺化饮。 二、为何少阴用附子?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它是由于太阴病应对不及时,或者没治好,或者病邪直入少阴,感受风寒后出现,此时病位在心肾,以津血亏虚为主要表现。 少阴病两种表现: 1、症见精神不振、恶寒感重,蜷卧欲寐,手足冰凉,呕吐,小便清长,脉沉细。这是少阴寒化证,临床较为多见。 2、症见口干咽痛,心烦不寐,下利清谷,小便黄赤,舌尖发红,脉细,这是少阴热化证,临床不多见。 治疗少阴寒证,用四逆汤,如果有少阴兼太阳表实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热化,用黄连阿胶汤或猪苓汤。 少阴病的关键药是“附子”,中医回阳救逆第一药,其味辛、甘,大热,有毒,入脾肾心经,对四肢厥冷、阳气衰微有明显效果,主要是振奋心阳、峻补元阳、改善命门火衰。 不过,附子有大用,也有大毒,需遵医嘱使用。 三、为何厥阴用吴茱萸?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当病邪来到厥阴,表明阳气到了最弱的阶段,患者可能有两种结局: 一个是正气衰竭,阳脱而离世;一个是阳气来复,寒热交结。不论哪一种,任由寒邪作祟,结局都不妙,如果温阳回热,救回来的可能性很大。 厥阴表现是肝寒、心包之血失温,上热下寒,里热外寒,血气运行受阻,阴阳失衡严重,出现各种血气逆乱的问题,痛症、呕吐、泄泻反复,这属于半表半里之证,应重在和解,不可峻补、发表。 厥阴病的“先锋药”是吴茱萸,其味辛苦,性热,归肝肾脾胃经,是“一药治三经”的典型代表,也就是上能温经散寒,下可温暖肝肾,还能降逆止呕,一边散寒止痛,一边助阳止泻,是专门克服厥阴问题的要药。 总之,太阴用干姜,少阴用附子,厥阴用吴茱萸,是中医临床摸索出来的主药,记载于《伤寒杂病论》为后人所熟知,对症应用能较快见效。不过,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太相同,关键还是要辨证论治,打好用药组合拳,而且需遵医嘱用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12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抑郁症我有一张实战方,暖肝散寒振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