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论法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第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第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辛热,归肝肾脾胃,既可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佐以人参健脾益气,以复中虚。大枣甘平,益气补脾,调和诸药,既可助人参以补虚,又可配生姜以调和脾胃,用之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使阴寒去、逆气平,而诸症自除。 ①阳明寒呕;②厥阴头痛;③少阴吐利。 中焦虚寒、浊气上逆之证:口不渴、四肢欠温,呕吐或干呕吐涎沫,头顶痛,吞酸嘈杂,舌淡苔滑,脉细、迟或弦细。 病案:神经性头痛 刘某,男,35岁,年12月16日初诊。 病史:既往头痛病史3年余,近1年发作频繁,以后头巅顶为重,兼见健忘、失眠多梦、心悸。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效,慕名来张琪教授门诊求治。 初诊:头痛,以后头巅顶为重,健忘、失眠多梦、心悸,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舌淡,脉虚数。 辨证分析:证属足厥阴肝经血虚阳虚,寒邪循经上逆为主,兼有足少阴肾虚证。 治以:温肝散寒予吴茱萸汤与当归四逆汤化裁。 方药:吴茱萸15g红参15g白芍15g川芎15g桂枝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生姜15g当归20g熟地黄20g细辛5g甘草10g大枣5枚。水煎,日1剂,分2次服。 二诊:年12月23日。服上方7剂,头痛明显减轻,睡眠安好,恶梦减少,但下午仍稍有头痛不适,手足厥冷减轻,脉稍有力,舌转淡红。继用上方加养心安神药治疗。 方药:吴茱萸20g当归20g白芍20g熟地黄20g红参15g桂枝15g川芎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生姜15g甘草15g黄芪25g细辛5g炒酸枣仁20g茯神20g大枣5枚。水煎,日1剂,分2次服。 三诊:年12月30日。服上方7剂,头痛未作,自觉轻松,能从事一般劳动,睡眠佳,手足转温,心悸、短气均除,面色转润,舌淡红,脉有力。继服上方调治,其后共服药40余剂,随访5年头痛未作。 按语: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大部分患者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采用西药治疗虽然见效快速,但是药物依赖性及不良反应比较大,因此多数患者倾向于中药治疗,避免了长期服用西药产生药物依赖和不良反应。上案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根据其发病时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后头巅顶痛甚、舌淡、脉虚数兼有心悸失眠等症,属厥阴头痛兼少阴肾虚之证。因足厥阴肝经循督脉会于头部巅顶,肝经血虚阳虚,不能上荣故头痛,予吴茱萸汤与当归四逆汤合用以温肝阳、养肝血;辅以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肾阴,防刚燥之药伤阴液。前方以温肝阳为主,辅以滋肾阴之品使阴阳相济,后方加黄芪、炒酸枣仁、茯神益气、养血、宁神以治心悸、失眠、健忘,服药40余剂而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10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的ldquo阴阳升降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