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各9克)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本证为脾胃虚弱,寒热格拒之上热下寒证。上热则胃气不降,而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而下利。但其辨证着眼点在于“食入即吐”。用本方辛开苦降,寒温并调,睥升胃降,则吐利自止。征之临床,中虚胃热之呕吐,用本方确有良效。

一、呕利痞

俞长荣医案: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两三次,脉虚数。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处方:横纹潞15克,北干姜9克,黄芩6克,黄连,4.5克,水煎;煎后待稍凉时分四次服。

服1剂后,呕恶泄泻均愈。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乃仿照《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服一疗程(即尽两斤姜枣)后,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按语:本证属上热下寒,如单用苦寒,必致下泄更甚;单用辛热必致口燥、呕吐增剧。因此只宜寒热、苦辛并用,调和其上下阴阳。又因素来胃虚,且脉虚弱,故以潞党参甘温为君,扶其中气。药液不冷不热分作四次服,是含“少少以和之”之意。因胸间痞闷热格,如果顿服,虑药被拒不入。

二、吐血

黄德厚医案:曾某某,男,37岁,年4月诊。患者素有胃痛病史,曾经钡餐检查:胃小弯有蚕豆大小之溃疡面。近半年来疼痛较频繁,两天前因陪客畅饮白酒及食香燥物较多,2时许疼痛剧烈旋即吐血,家人急延西医治疗,药用葡萄糖、止血剂等无效,即转诊于余。证见吐血量较多,色鲜红,伴少量血块,面色苍白,自汗,四肢欠温,呼吸微弱,舌红,脉沉细数,询之大便4日未解,脉证参合此乃酒毒辛热之物损伤胃络,致阳明冲气上逆,出血不止,气随血脱之危候,亟宜止血救脱,攻下降冲法,即嘱用童便一盅顿服,方投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

处方:红力参(另浓煎服)20克,黄芩、黄连各9克,干姜炭4克,大黄(后下)12克。

水煎服2次,大便得通(黑色结便量多),血渐止,肢温汗收,仍守前方去大黄1剂,服后血止脉静气和而安。继拟调中护创之剂以资巩固,调理半载,经复查溃疡面愈合。

按语:(原按)本例胃阴素伤,现由饮食不当损伤胃络,大肠传导受阻,下不通势必冲气上逆,出血不止,导致气随血脱之危象,急取方中之人参补气生血以固脱,芩连伍大黄釜底抽薪降冲以止血,干姜炮黑,仍属温性,理应不用但与诸味相伍,用之不仅无碍,而且利于调中止血,并速用童便一盅顿服,其功用《珍珠囊》谓“童便降火最速,由于出血大多与气火有关,降火即是止血”,与病机颇合,故用之取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16克)升麻一两一分(3克)当归一两一分(5克)知母十八铢(6克)黄芩18铢(6克)葳蕤十八铢(6克)芍药六铢(3克)天门冬十八铢(去心)(6克)桂枝六铢(去皮)(3克)茯苓六铢(3克)甘草六铢(炙)(3克)石膏六铢(碎,绵裹)(6克)白朮六铢(3克)干姜六铢(3克)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现代用法;水煎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本方所主是伤寒误下之后,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阳气并于上,则有咽喉不利,吐脓血的热证;脾气因虚而下夺,则有泄利不止的虚寒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乃阴阳错乱,阳郁不伸之候。治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以清上热,温中健脾以治下寒。方中药味虽多,但其药物之选择、用量之大小,仍较严谨,值得进一步研究之。

一、肺热脾寒(肺结核、慢性肠炎)

张玉明医案:高某,男,38岁。患者素有脾虚便溏(慢性肠炎),去年10月曾因潮热盗汗,经拍片诊断为肺结核。今感冒十日。初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后渐有胸闷,咳嗽,痰多色黄。

目下: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喘咳,痰稠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浮滑,关尺迟缓,证属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用麻黄升麻汤,外可解太阳寒邪,内可清阳明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又配有养肺阴之品,实为恰当,便处:

麻黄、桂枝、白朮、茯苓各8克,知母、黄芩、干姜、天冬、葳蕤、白芍、炙草各6克,升麻、当归各3克,生石膏20克,水煎服。

1剂后,全身染染汗出,2剂后表证尽解,共服3剂后,诸证悉平,再以金水六君子汤善其后。.

按语:胸闷咳喘,痰黄带血,咽痛口渴,肺有热也;腹痛肠鸣,大便溏薄,脾有寒也;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有邪也。肺脾同病,上热下寒,外兼表邪,故用麻黄升麻汤外解太阳寒邪,上清肺中之热,下温脾土之寒,表里同治,寒热并调,面面俱到,庶病可愈。

二、经断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

李寿山医案;韩某某,女,50岁。以往健康,生育一男二女健在,经水尚未断绝。近六年来,经常头昏脑胀,面部烘热汗出,口燥咽干,但不欲饮,口舌时有糜烂溃疡,胸闷烦热,心神不安,少寐多梦。半月前外感风寒,发冷热,头痛,身痛,服羚翘解毒丸等药表不解,且增咽痛,泛恶欲吐,大便溏薄日二三行。

曾就诊于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肌注青霉素,口服解热片、镇静剂等不愈,迁延三周不解。于年12月1日来诊。

诊脉两寸弦大,关尺细弱,舌红尖赤、根部苔白腻,咽红而不肿,体温37.8℃,血压/90毫米汞柱,白细胞总数12,/立方毫米,余无异常。脉证合参,证系素有阴虚火旺,复感风寒外闭,表邪郁久不解,内外合邪,以致虚实兼夹寒热错杂。

治以外宣郁阳,内调寒热,益气养阴,清上温下兼顾之法,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炙麻黄、升麻各7.5克,干姜5克,桂枝、白芍、白朮、茯苓、党参、天冬、玉竹各15克,生石膏25克,知母、甘草各10克。水煎服,2剂。药后诸症减轻,继进清热和胃之竹叶石膏汤调理数剂而安。

按语:上热下寒,挟有外感,正为本方所切。据李氏经验,凡具有清阳被郁、虚火妄动、上热下寒诸证者,随证加减,常有奇效。

伤寒名案选新注

四十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汪石山医案:治一人。年逾六十,形色紫,平素过劳好饮,病膈,食至膈不下,则化为痰涎吐出,食肉过宿吐出,尚不化也。初卧则气壅不安,稍久则定。医用五膈宽中散,丁沉透膈汤,或用四物加寒凉之剂,或用二陈加耗散之剂,罔效。

汪诊之,脉皆浮洪弦虚,曰:此大虚症也。医见此脉,以为热症,而用凉药,则愈助其阴,而伤其阳;若以为痰为气,而用二陈香燥之剂,则益耗其气而伤其胃,是以病益甚也。

况此病得之酒与劳,酒性酷烈,耗血耗气,莫此为甚,又加以劳伤其肾,且年逾六十,气血已衰,脉见浮洪弦虚,非吉兆也。宜以人参9克、白术、归身、麦冬各3克,白芍2.4克,黄连0.9克,干姜1.2克,黄芩1.5克,陈皮2.1克,香附1.8克,煎服五帖,脉敛而膈颇宽,饮食亦进矣。

寥笙注:本案为中宫虚寒,格热吐逆证。患者为噎膈症,非伤寒所致,但病机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寒邪格热于上焦之吐逆证同,故用本方加味治之。因患者平素过劳嗜酒,气血大损,脉浮洪弦虚,确为大虚之候,加白术之甘温,助人参以补脾胃;当归之辛温,以补血;白芍之酸寒,以滋阴;麦冬之甘寒,生津液,以救香燥所伤之阴;少加陈皮、香附之辛平,以疏气利膈,合为降逆补中,滋阴利气之剂。

《伤寒论》说:“伤寒卒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人参9克。

寥笙注:方用黄芩、黄连大苦大寒,泄去阳热,而以干姜为之向导,开通阴寒。误吐亡阳,误下亡阴,脾气大损,故以人参补中,俾脾胃得转,并可助干姜之辛,冲破阴格而吐止。汪氏以本方加味,以救前医杂药乱投之失,对证用药,故服五帖而脉敛食进,是亦善于化裁古方之范例。

推荐阅读: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证1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证2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证3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新加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黄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葛根汤1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葛根汤2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葛根汤3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青龙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青龙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青龙汤2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青龙汤3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二越婢一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栀子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栀子厚朴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杏甘石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葛根芩连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黄芩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甘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桂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苓桂枣甘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苓桂朮甘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建中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人参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干姜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茯苓四逆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干姜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炙甘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茯苓甘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五苓散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桃仁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抵当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陷胸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陷胸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三物白散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附子泻心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半夏泻心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旋覆代赭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黄连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十枣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瓜蒂散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朮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白虎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猪苓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子仁丸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蜜煎导及猪胆汁方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茵陈蒿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栀子柏皮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柴胡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柴胡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四逆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通脉四逆汤及加猪胆汁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白通汤及加猪胆汁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真武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吴茱萸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桃花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黄连阿胶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四逆散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猪肤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汤、桔梗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苦酒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半夏散及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乌梅丸

-END-

好看点一下大家都知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