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记录11月18日,第一期「古道中医·精研」第二季课内共修之学员分享。

陈莹班长

各位晚上好,又到了我们两周一次的共修时间。

上一周几位师兄师姐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格药心得,相信大家也都非常有收获,也在后来两期的格药里,可能对自己的格药方面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的提升。那么本周我们将邀请另外三位师兄师姐,来给我们分享格药心得。

余杰学长

要点

丹参味苦——对心与小肠的影响

丹参性寒如何起到温通散结

黄芪治小儿遗尿的临床案例

点此

详看语音原文

胡老师、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

今天有幸能够得到班长及小易的邀请,参加今晚的分享。由于今晚也在坐班,所以可能会说得比较急,比较赶,还望大家见谅。我就这次的作业,分享一下我每次格药的心得。

丹参味苦——对心与小肠的影响

首先,拿到丹参之后,我会从它的性和味入手。丹参味苦,性寒,那么我就先从苦来联系,苦入心有降泄,那么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就直接联系心和小肠这两个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循环的联系。而心又主血脉,所以丹参对血脉也是有影响的。再来就是苦味,它有降血的作用,由此而推断它可以将心火下移至小肠,从而得知心火下移小肠之后,增加了小肠的热量,也增强了小肠的功能。

丹参性寒如何起到温通散结

再来就是它性寒,寒性主收引。但是它配合到苦性的降泄之后,可以将一些郁结的东西收缩到一点,然后向下排,把力度增强了。从而对一些癥瘕集聚之类的淤结起到通泄的效果,这就与温通散结相似,虽然说它的性质不同,但是它有一些共同的效果。而且他们处理的一些方式不一样,比如像一些温性的药物,它可以把结散开化开,由有形之物化到无形,然后通过汗液,或者说通过水液排出。那么寒性虽然是收引,但是它把药的力度集中在一点之后,又结合了苦的降泻作用,那可以将那些集聚之类的东西,虽然不能把它化为无形,但是可以通过人自己的一个排泄通道,从而排出去,同样达到一个散结的作用。以上就是这次作业的简单分享。

黄芪治小儿遗尿的临床案例

然后我想分享一下对黄芪的用药心得。之前有个小朋友因为晚上有遗尿,治疗了挺长一段时间。曾经用过针灸,刚开始效果还行,但是只能持续一两天,然后就完全没效。后面也通过一些方药,像桑螵蛸散也用过,吃了也是一两天有效,都不能持久,导致最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前段时间第二季方药学,胡老师讲解这个药理的课程之后,刚好讲到黄芪里有一条文就是「主小儿百病」。那么在格药过程中就知道黄芪对补原力是非常有用,而且是缓慢的补,并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达到顶峰的感觉。那么小朋友的遗尿,我自己理解就是他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导致他对尿液的固摄没有了,固摄的资历不够强,从而导致在特定时间段,他不能控制。然后我给他用了黄芪一味药,单方,大概用了30克,吃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他遗尿的尿量明显减少,根据他父母的描述,其实是少了有3/4,等于说尿量只有1/4。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掉这个问题,但是他都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也符合了黄芪立缓,但是有持续作用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晚的分享内容,因为晚上有时候病人比较多,所以比较匆忙。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自然学长

要点

格药需与生命学相结合

对于「心肾相交」的升降思考

对于「补药」的理解

点此

详看语音原文

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们好,很有幸在这里分享我一些不是特别成熟的思考。

因为我不是从医者,只是以前简单了解了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在格药的过程中,可以调用的知识点特别少,如果讲得有一些不太正确的地方,还希望师兄师姐们指正。

格药需与生命学相结合

按我的理解,格药应该要和生命学结合,就像老师讲的,必须先在生命学里有一些非常到位的理解,然后在格药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思路。所以在课堂上也好,课后大家的分享也好,讲的最多的是这个循环,大循环,小循环等等。

对于「心肾相交」的升降思考

那么最近我有一些思考,在这个循环中大家都知道,肾肝是升的,心肺是降的,那么升是怎么升,降又是怎么降?这就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升的是气,降的是液,也就是说肾这个地方,它开始往上走的是气,到肝,再到心,到了心这里就变成液。它是物极必反。气到顶以后,在心这个地方变成心液,下来变肺液,再下来就到肾,肾还是液。肾其实是水,但阴极生阳,就产生肾的真阳之气,所以这是一个循环。因为肾本身是属水,它是液是水。水的性是喜降的,它会往下走,但是心又属火,火的性是热,喜升,是往上走的。

大家以前在书上也好,反正听得很多的一句话叫心肾相交。既然心肾相交,肾是往下走,心是往上走,那怎么才能相交呢?要相交必然是有一种方法,或者是一种形式,那这个形式就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肾为水为阴,阴到了极致以后,它生起一丝真阳,真阳往上走,到少阳之肝再到老阳之心,然后阳气阳极而生阴。阴是液,液往下走,到少阴之肺再到老阴之肾,这样才能是心肾相交,这也是易经里面的道理。所以肾对应的是子时,人的一个周天中,肾从子时开始,它是阴极生阳,卯时到肝,午时到心,酉时到肺,子时又回到肾。如果心肾不交,肾阳之气不升的话,那它就会生出诸多的寒病寒症,比如下腹寒痛等一些病。寒多了就会积聚,就会结节,它就会增加这些寒病的积聚。而心如果不下降的话,那么它就会往上冲,因为它是火,火是会往上冲的,上冲必然到头部,到头部就会面赤,耳目赤,牙龈出血,舌头上长芒刺等一些反应。这都是因为血的热量,也就是温度太高,也就是老师讲的沸腾的一种状态。

而脾胃是后天之本,后天的化生之源。所以后天通过饮食,食物产生的所有能量,它产生化生的气血,这也是以一种方式,让它跑到心肝肺肾的循环中去,血入心,气入肾,这是一个方式。最终这些食物转成的气血入到整个大循环,然后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循环。所以人为什么会有疾病,会有一些症状?就是因为在这个循环中肯定有某些地方出了问题。

我曾经听到一个人说这个五脏,或脏腑,它本身是不会有病的,之所以会有病,是因为脏腑的环境出了问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肯定是循环出了问题。他举了个例子,当花枯萎或生病的时候,其实花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它的环境,比如阳光、水分、肥料等等这些地方的环境出了问题,花才会出问题。当你一旦改变阳光、水分、土壤的环境因素以后,哪怕那个花明明看得到枯萎了,生病了,它自己也会变好,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补药」的理解

药进入脏腑以后,它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就是我们格的一个药,首先格的是它入的是哪个脏腑。第二,入了脏腑以后,它是怎么工作的?也就是说它是起到什么样作用?各种补药说补,其实并不是补,就像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位同学问老师说,那个补肾的问题,难道补肾是不存在的吗?老师说补肾本来就不存在。我们的药理学教材上,第一类药材叫补促类药物,所以我的理解是与其说补还不如说是促,它是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或者是引导的作用。它入了某一个脏腑,它的作用是打开或关闭这个脏腑的关窍,它是一关一窍。脏腑也可以看成是人生中的一个关窍,它可能是最大的关窍,还有其他很多的小关窍、小节点等等。

它的温热寒凉,它的药性偏胜,它功力的强弱,或者它是顺行还是逆行,这就是他进行调节脏腑这个关窍中的一些工作原理。

这个丹参味苦,就知道它入心,色赤,颜色是红的,也是入心,它的形状像血脉,从这一点心主脉,所以知道它也是入心,从这三点来看丹参入心的功能功效特别专一,不像其他很多药,你看它有可能色白,但是它又味苦,或者色黄,同时又能入很多的脏腑,就比较分散,它的功能可能又有其他的一些效用,可能同时作用这两个脏腑。但是丹参它比较专一就入心。况且它的颜色赤而纯,特别是形状也特别像人的血管,它的苦比较苦,也不是很淡,所以知道它入心的功能不仅是专一,而且是特别强的。当然这个专一也会助长了它功效强。所以强到了一定程度,它也会逆反,逆反到肝,走到肝的话,它就利于肝的一些方面,比如说在《别录》里面,它讲到了一些养血,除风气这些条文,这些是跟肝有关的。但是它入心的话,最主要还是行血,就像之前讲的,其实说补血,还不如说它是行血。

其实这个补血的药,我的理解它是补不了的,就像老师讲补肾一样的道理,也补不了。但是它能行怎么样呢?这个血是怎么补起来的?它还是要通过脾胃去消磨吃进来的食物,从这里面产生气血,而不是说这个药,它能变成血或者气或者是什么。所以只要把心打开了,把血行起来了,把血脉行通畅了,那么它自然会产生新的血液,补充新的血液进来,如果说这个血一直瘀滞、堵住的情况下,那脾胃会发现这个血好像不需要那么多,可能产生的就会少一些。同样的道理打个比方,比如说柴胡应对于肝,那么柴胡它是一味升药,它的作用就是把引导肝的气机让它往上升,不要堵在那个地方,因为肝应对于春,喜调达,不喜欢淤堵,偏偏它又爱淤堵,那么柴胡这个药的功能,就是引导这个气机往上升,让它到心那里去。那么这其实也是一种补,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讲补的话,也可以这么说吧。比如说要补肾,怎么补,那就把肺的这一部分的东西把它引到肾里面来,肺液往下走到肾,它也是对肾来说是一种补,比如说附子,都知道附子是大热,入肾,但实际上它的味道又那么辛,它是非常辛的,又辛又涩、又辛又麻的那种。那它的作用在它入肺了以后,它能把肺液往下引到肾来。那么肾得到了肺液的补充,那肾液就足了,足了以后,它才能产生更多的真阳之气往上走,这就是我最近在思考这个附子的功能方面。

说回这个丹参。丹参在行血的作用下,那癥瘕集聚什么的自然也就破了,行血或者行气都会有这种效果,破癥除瘕,我还查了一下,它就是一些气血聚在那个地方,那么凡是行气行血的药,它都能有这个效果,比如说黄芪。因为老师讲过,气是血中的温度。大概就那意思,不管是行气还是行血,它都是有类似的效果。

其实说行血在某种程度来讲,其实也是在行气,因为血无气不行,因为气不足的话,血就不行了,这个丹参更多的是气分,主原力的。丹参的枝叶,我没有格到新鲜的丹参,但是我在群里看到各位师兄师姐发的这些照片,以及他们的一些聊天等等。我知道丹参的汁液应该是属于清汁类,而不是一些特别黏腻的汁液。这种清汁类的水液,其实可以理解为是植物里的一种正常的水分,而有一些,比如说当归之类的,它里面的汁液是又滑又腻,黏黏腻腻的那种,它可能就走原液的多一些。

所以综合来看这个丹参更多的是走气分,它的作用就是以心脏为突破口,入了心脏以后,调节心脏这个关窍的功能,然后行气行血补气的功效。

还有一点忘记说了,就是丹参与当归的区别。丹参就是上面我说的,以行血为主,且功行专一。而当归,汁液丰富而粘腻,走的是原液,从形看,下面长的还似人参,径又似血管,说明是从全面去补充五脏全身原液,走血分。所以它的味,又辛又涩又苦又甘,甚至可能还有咸,太杂了就尝不出来,也说明走的多个脏腑。

好,那我今晚上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黎清虚学姐

要点

格药先格药名

从气味形色来格药

对方剂的剂量的把握及思考

点此

详看语音原文

大家晚上好。我来分享一下格药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其实写人参和黄芪作业的时候,因为我在北京学习已经进入到尾声,非常多的作业和文书要写,所以我当时是一种应付的心态,并没有很进入角色去格,所以当时写得还是糊里糊涂,一直到班委分享很多优秀作业,看了大家的,我受到挺大的启发,才找到了一点点格药的思路,但是跟大家相比,我觉得还是差得非常远。在群里我看见大家非常认真的去买新鲜的药,看见红梅师姐还到市场去找各种药来格,我们班长也是买了各种鲜品来格,也分享在群里面,我觉得对我们这些没有品尝过鲜品的人,也是非常大的启发,在这里也非常感谢班长和班委,还有各位同学的分享。

那我后来的作业就是找到了一个格式开始写,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非常有意思的,通过写作业就被迫我去复习这个古道药理的课程,我为了让自己更清晰一些,我是先把前面的八篇药理的文章,我每天打一遍,我就慢慢的思考。我觉得在打和思考的过程,还是获益匪浅,待会我会与大家分享。

格药先格药名

然后就是我在格药的时候,我的一个思路和习惯是先思考这个药的名字,首先看看它的名字有没有什么特色。比如说人参,它为什么叫做人参?我就想「人」跟我们的人是一样的名,在所有的药里面,好像只有人参这一个有「人」字,这个「参」跟参考的参又是同样的,是不是这个参跟参是一样的呢?那参考的是什么?参考是与人相参,那人参长在天地之中,它有与人相参的一个特点。那么它的气味形色就可能跟人最接近,所以在《本经》里面说可以主补五脏,可以久服延年,可以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可以补虚,所以等于说对人是最有益的,那从名字上我觉得人参是有这个。

那讲到最近写的这个丹参,这个名字也非常有意思,这个名字「丹」就是红色,红色跟血是相似的颜色,所以第一就想到跟血有关,这个「参」跟人参的参是不是有关联呢?我觉得也是有的。我在咀嚼这个干品的时候,有微微的苦味,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甜味,所以我想为什么在《本经》和《别录》里面都没有写丹参的甜味甘味呢?是不是就像师父讲的《本经》立言是已知者从略,所言者艰难之,是不是就因为这个原因。他认为丹参的甜味所有人都知道,苦味大家可能容易忽略,所以就把苦写出来,甜忽略,其实它应该还是有甜味的。

还有当归,这个名字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那为什么是当归呢?众所周知它是补血的,上一次听了涵方师兄的分享,讲到当归,讲到心和肝的关系,肝所藏的血是从心回来的,我就想当归它就是从心之火,然后归回到肝,我是这样推敲的。所以我觉得名字可以参考一下,格一格也挺有意思的。

从气味形色来格药

第二,我是从那个气味形色,那大家都是从这个六根顺推,跟大家的一样,我就没有什么很特殊的。比如说像这个丹参,大家在分享它像血管之前,前两天晚上我已经在网上,看这个丹参的这个图象,我也感觉它非常像的血管,所以我在作业中,我也是描述了他是像血管。所以一个颜色是红色,然后他的形状像血管,可能它就入血和走血管,所以形和色,还有气味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格一格。因为大家都非常有体会,我就不细说。

那第三点我就讲一下,我格的一个是条文,还有一个方剂,从方剂去推敲这个药的作用。因为前两天,我才打到了第八篇药理量效的关系,我发现师父写得非常有意思。因为看了这个我这两天开药的话,胆子又大了很多。比如说在药理量效关系里面,老师写道“气胜而量轻,取其气之轻盈,善冲细密之窍位;气胜而量重,取其气之弥散,善熏五内之原力”。就是一个药如果以气取胜的话,那气的轻和重,它作用的部位和效用都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用方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这个方剂,这一味药它在这个方里面,它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想要做什么?比如说我们格了一个白芍,白芍的话在桂枝汤里面,它跟桂枝是等量的,桂枝是三两,白芍也是三两,那桂枝汤经典的作用是属于解表剂,它是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那这个白芍相对来说,在桂枝汤中跟桂枝等量,而且才有三两。相对来说应该是属于量是轻的,白芍以味取性。那在古道药里,这个量效关系里面讲到“味胜而量轻,取其味之清润,善抚组织之滑濡。味胜而量重,取其味之浓郁,善补五内之原液。”那么这个白芍在桂枝汤里面,它所用的量相对来说是轻的,所以它跟桂枝搭配,这一温一润就可以调和营卫。同样是白芍,在小建中汤里面。小建中汤其实组成跟桂枝汤是一样的,多了一个饴糖,它的特点跟桂枝汤最大不同,就是一个芍药,它是桂枝的翻倍,多一倍的量,这样的话,按“味胜而量轻,取其味之清润,善抚组织之滑濡。味胜而量重,取其味之浓郁,善补五内之原液。”那么它在小建中汤起的作用应该就是一个补原液,所以它就已经不是往滑濡,调和营卫这个作用,而是补脾胃的原液。还有四物汤,我在这里说一下四物汤,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那四物汤里面只有当归、芍药、川芎、地黄,有人把四物汤,四味药跟四季联系起来,因为当归代表的是春之气,川芎代表的是夏之气,白芍代表的是秋之气的,地黄代表的是冬之气。那么在这四季之气都具备,但是他们均以味胜的四味药。那这四物汤里面我们就不能固定一个药比或者药量,那我们就根据这个人血虚的情况,如果血虚多热,比如说是血虚有热引起的崩漏,月经过多,那这样当归我们就可以少一点,或者川芎少一点,或者川芎不用,因为它动血,芍药可以用多,那如果是因为虚寒型的这个血虚,那么我们相对来说这个川芎就可以用多一些,地芍用少一点,所以说量效是在我们的辨证,病理上过程中的应用的灵活的调换。

对方剂的剂量把握及思考

还有再分享一下,就是我学了这个古道药理以后,练了格药以后,我的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我觉得我对这个生理和药理、病理都更深入的思考和归纳,然后就是我的治疗原则和用药的思路更加清晰了,比如说我在治疗一些中气虚的,在用补中益气汤的时候,我以前就觉得,因为补中益气汤用了一个生麻和柴胡,量非常小,有的3克,有的6克,我以前没那么清晰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它没用,没能把气提升起来,所以我总会擅自的把生麻和柴胡的量加到十克以上。那学了这个以后,我发现它量非常小的时候,它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我们就是根据这个,那我又回归到三到六克,治一个失眠的,因为气虚失眠的就非常的好。还有我回来上班,我11月1号开始回来上班,现在是病人越来越多,因为疗效比较好,用药还是比较大胆,跟大家也分享一下。

最近治了两个顽固性咳嗽都是有两三个月的,咳得非常严重,医院里面去输液也不行,中药治疗过也不行,然后来看,我一看他符合这个舌比较淡,苔属于湿润,然后脉浮紧。我一看不是标准的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码,那我就很大胆的用了小青龙汤,很多人是按热药来用,按他热感咳嗽用了很多清凉止咳的药,都不行,越咳越厉害,咳到一个晚上都睡不着,也频繁的夜尿,我看了一下他前面用的药,22味,五六味补气的药,五六味清热的药,五六味活血化瘀的药,五六味止咳的药,一共20多味药,是因为他不成方,没有把这个气机的升降和出入思考进里面,所以我觉得他那个思路治不好。那我是星期天用了药,今天他过来针灸,他说已经减轻了50%,咳的话也非常轻了,晚上能睡一点。

另一个病例也是咳嗽,是有一个以前产科护士的表姐,也是咳得非常厉害,我看了她是考虑一个寒包火的现象,所以我就给她用了九味羌和汤,用了也是非常好。用了当天晚上咳嗽就减轻了,所以用了五天基本就不咳了,所以我说我学了这个药理,给我的启发就是治疗的思路更加清晰,效果就更加好。

再分享一个痤疮的病人,这个病人,在去年我看过的,看过那时候,思路没那么清晰,他也能好一点,她痤疮和痛经来看的,痤疮那个脸都是很粗大、化脓型、疤痕型的那种痤疮,我去年治疗的时候时好时坏,没有断根,但是也能好很多,然后我不在的时候,她就找别的医生看了,这两个月因为她工作一忙了,又非常厉害,有两颗不愈,甚至化脓,其他又此起彼伏。我应该是11号给她看的,开了五副药,她吃了拉了三天,但是我用了药里面一点都没有拉肚子的药,用了好像是有四逆汤,还有吴茱萸汤,还有加了其他一些祛疤痕的药,然后今天她过来,已经没有长新的痘,而且那两个顽固性不愈合的就已经愈合了。

因为学了这个药理,还有生理,我觉得对这个寒热的判断,对寒热虚实的,还有升降出入的气化会更清晰,然后用药就会更有把握。但是目前,毕竟对这个药理,我每次看这个古道的药理,就觉得写的太好了,真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入去格,所以我这是先格了一点,用一点再慢慢的希望以后能够更深入的去格一格,总结归纳一下,形成一个更清晰的思路。现在我觉得思路还不稳定,不够清晰,只是说这段时间学了这个,可能用这个会比较多一点。

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吧,讲的不好,因为准备也不是很充分,回来了,病人越来越多,一天都在治疗,因为我最近也结合了师父原来的易医针灸在做,针灸效果也非常好,所以病人越来越多,我这几天都没停过,非常的累,所以也没有很好的去总结准备。如果讲的不好,请大家原谅。

/胡师曰/

学无止境,假以时日,大家必为传承古道医脉之大家。

「古道中医·精研」,胡逸玄先生开设的师承体系课程之一,承传其道医、丹道法脉。课程从古道中医角度,引领学友重识人体生命之本质,将胡逸玄先生师承及自身于古道中医理的体悟及洞察,临床中对于古传医技的应用,精华融入其中,为学友拨开中医学习、修行路上的种种迷雾,直达本质,从而提升中医临证能力、收获更高质量的身心状态。

·主讲老师·

生于古道中医药世家,自幼随父辈及恩师精研古中医医理及临床诊治,善用常规四诊及其他非常规诊治方法,于急危重症,如现代医学中的脑瘤、脑瘫、子宫肌瘤、乳腺癌、肺癌、白血病、肾衰竭、类风湿(痛风)、肝硬化(腹水)、抑郁症(精神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均有奇验。

13岁修学于花溪私塾,18岁开始讲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20岁创立《易针》针法体系;21岁创立道医堂,后参学于国学大师、人类文化学家王大有及太极门独脉传人陆锦川老师;并先后受瑞士国学社、国际经方中医大会邀请,作讲座交流、专题报告等,于传统文化,医道,武术,修证有深刻体悟。

·适学人群·

1.有一定中医基础,学习过不同类型的中医普及课程,有意进一步整合所学、进入中医实操;

2.有意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学习者;

3.在中医应用中遇到瓶颈,想要突破者;

4.中医从业者,或已在生活中应用中医,想进一步提升临证能力者;

5.中医爱好者,想系统了解并学习古道中医;

……

添加小易,咨询详情

古道中医·精研试听课

往|期|回|顾

格药,你得先明白这些

古道中医精研·第一期第二季回顾

古道中医精研·第一期第一季回顾

古道中医精研·第二期招生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