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病预防正当时
空调病预防正当时! “空调病”简介 空调病的发生是因为房间密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风量小、长时间不开窗、阳光不足,使房间的湿度和温度条件变成致病因子的温床,导致霉菌、细菌、病毒等各种微生物大量繁衍寄生在寝具、地毯、窗帘、家具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是大量微生物滋生,容易感染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二是温度设定的太低,与室外温差大,一进一出容易感冒。空调病往往是几种症状并发的复合疾病。空调病的主要症状因各人的适应能力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表现为畏冷不适、疲乏无力、四肢肌肉关节酸痛、头痛、腰痛,严重的还可引起口眼歪斜,原因是耳部局部组织血管神经机能发生紊乱,使位于茎乳孔部的小动脉痉挛,引起面部神经原发性缺血,继之静脉充血、水肿,水肿又压迫面神经,患侧口角歪斜。易患人群一般地说,易患空调病的主要是老人、儿童和妇女。老人、儿童是由于身体抵抗力低下,而妇女是由于衣着单薄,又袒胸露臂。生活9招1.使用空调必须注意通风,每天应定时打开窗户,关闭空调,增气换气,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新鲜空气,且最好每两周清扫空调机一次。2.从空调环境中外出,应当先在有阴凉的地方活动片刻,在身体适应后再到太阳光下活动;若长期在空调室内者,应该到户外活动,多喝开水,加速体内新陈代谢。3.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不要让通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在身上,大汗淋漓时最好不要直接吹冷风,这样降温太快,很容易发病。4.工作场所注意衣着,应达到空调环境中的保暖要求5.严禁在室内抽烟。6.应经常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这是由于经常出入空调环境、冷热突变,皮肤附着的细菌容易在汗腺或皮脂腺内阻塞,引起感染化脓,故应常常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7.使用消毒剂杀灭与防止微生物的生长。8.增置除湿剂,防止细菌滋生。9.不要在静止的车内开放空调,以防汽车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回流车内而发生意外,即一氧化碳中毒。中医预防中医养生学认为预防空调病的产生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由于使用空调一般均在夏季,根据“春夏养阳”的道理,夏日平素人们要注意对自己阳气的充实,如不要常吃冷饮,以免损伤肝胃阳气;人体所需营养物质没有来源;又如夏日过性生活,要有节,因为“房劳伤肾”,而肾为一身阳气之根。第二,由于空调病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故平素要加强对自己肺脏的保健,中医学认为“悲忧伤肺”,所以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哪怕是遇到了不好克服的困难和遭遇了很大的不幸。第三,由于空调病常致四肢不温,经络不通。故常在空调房间呆的人应多吃一些能温通经脉的食物和药品,如桃仁、山楂、红花、红景天、当归丸等。第四:要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第五:使用空调器时,室内温度不宜过低,以不超过5度为宜,夜间睡眠最好不要用空调,入睡时关闭空调更为安全,以免与外界气温相差太大,而使人感冒或者犯支气管炎。睡前在户外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空调病。第六:使用空调器的房间应保持清洁卫生,减少疾病的污染源。第七:房间不要关的太严,要定期开门开窗,通风对流,调节室内空气。在房间安装负离子发生器。空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空调病”的辨证可按寒邪伤人的部位和所伤脏腑进行分类,临床大体上可分为、寒证和里寒证两大类。而里寒证中又可按所伤的脏腑,主要有:肺阳虚证、脾胃阳虚证、心肾阳虚证。其治法则当遵《内经》`“寒者热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即主要抓住二“温”、“通”、“补”三法。而具体的治疗方法又当视病变部位、脏腑及按不同病机进行辨治,临床上常见的证候及辨治方法如下:1、表寒证 症见恶寒,或有微热。头晕,头痛背强痛,纳食如常,口淡不渴,二便通调,舌谈红、、苔薄自,脉浮缓。证属外寒仅袭肌表,营卫不租。治宜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减。(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处方,桂枝、羌活、荆芥各10g,葛根、白芍各10克,红枣5枚等。临床运用:若阳虚寒甚,寒邪阻滞经络而见恶寒甚,肌肉关节疼痛,四肢欠温,舌淡嫩滑,脉迟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以加强温经散寒作用。若气虚甚,卫外不固而反复感冒且日久不愈者,可用玉屏风散合桂桂汤加减。若因寒邪外束,痰饮内停而见咳嗽痰白清稀,喉痒者,可用小青龙汤。外感风寒夹湿的可辨证选用藿香正气制剂。或九味羌活丸、羌活胜湿汤等。里寒证--肺阳虚证 症见面色白或晦黯,咳嗽喘促,动则尤甚,咳吐清稀涎沫。量多,声音低微,少气懒言,呼出气冷,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紫胖润、苔水滑,脉沉迟弱。此乃寒邪邪犯肺,肺阳受伤。治宜温肺散寒。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小青龙汤加减。处方:茯苓12g干姜9g,甘草,五味子麻黄各6gm,白芍15g,桂枝法半夏各10g.临床运用:若见呕逆或痰多者,加积实并加重法半夏用量以燥湿化痰,下气降逆止呕。若咳甚胸闷者,加炒枳壳、郁金、桃仁、紫苑、款冬花以开胸降气止咳。若觉冲气上逆者,加重桂枝用量以平降冲逆。若气滞院胀者,加陈皮、砂仁以行气消胀。若脾虚食少者,可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里寒证--脾胃阳虚证 症见面色白或萎黄,畏寒胶冷,院腹冷痛,喜温喜按,肢体困重,口淡不渴,纳呆,食后院腹胀满,喜热食热饮,大便塘薄清稀,舌淡紫胖嫩而润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弱。此乃寒邪直中,脾胃阳虚。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合厚朴温中汤加减。处方:党参30g,白术20g,干姜9g,炙甘草、厚朴、橘皮各10个、草豆蔻各6g,茯苓15g。临床运用:若腹痛甚者,加重木香用量并加积实、白芍以温中行气缓急止痛。若呕吐甚者,去白术,加生姜、法半夏以和胃降逆。下利清稀者,白术宜土炒并加炒扁豆、淮山药、诃子以健脾敛肠止泻。下肢浮肿者,加泽泻、茯苓等以利水消肿。若妇女适逢来经而量多者,二干姜易炮姜,再加阿胶、艾叶以温经散寒。白带清冷量多者,加鹿角霜、冤丝子以温肾固涩。若小孩昏睡露睛,肢冷脉微,此为脾肾阳虚,可加附子、干姜,并应尽量避免在空调环境中生活。若呕吐酸水者,可加川黄连、吴茱英以平肝降逆和胃。里寒证---心肾阳虚证 症见面色黯晦,心悸怔忡,短气不足以息,腰膝冷痛或痰软发冷,全身浮肿而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精神萎靡或朦胧欲睡,或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此乃寒羁日久,心阳虚。治宜振奋心阳,温肾壮l旧。方用:四逆汤、真武汤、右归饮加减。处方:制附子、于姜9g,炙甘草、茯苓、白术、杜仲、山黄肉各10g,生姜3片,肉桂4g,白芍、枸杞子、熟地、淮山药各15g临床运用:若证情严重者,急用张锡纯升陷汤化裁〔红参须、制附片、麦冬各15g,黄芪30g,肉桂3g,玉竹、五味子各12g,干姜、炙甘草、葶苈子各20g)或在上方中加桃10g,红花6g或加丹参20g,田七末(另冲服)6g以加强活血化瘀作用。若汗多气促则加人参。若下利甚者倍加干姜。若腰膝痛甚加桂枝、北细辛。若水肿甚者倍加茯苓,再加黄芪、泽泻。若咳甚则加五味子、干姜、北细辛。师者医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9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劝告大家血压高的出不了门一把川芎,血压
- 下一篇文章: 安国药市部分中药材最新价格行情及十一月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