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茱萸汤的一些认识
记得方歌里对吴茱萸汤有“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之说,而吴茱萸汤的条文也揭示出其治疗“干呕吐涎沫,头痛,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的本方证特点。但如方歌所云:吴茱萸汤为什么能够入阳明,少阴,厥阴三经呢? 从条文来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这便是吴茱萸汤治“阳明寒呕”的由来。《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换而言之,五脏六腑皆令人呕,亦非独胃也。然咳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故知呕不止于胃,亦不离于胃。所谓阳明寒呕,阳明既是胃的代称,也是机体抗力较强的体现,阳明者,二阳合明之意,却被一寒邪压抑,可见寒邪之盛。然,虽为寒邪所迫,而不致太阴之“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阳明的表现始终是向上,向外的,是剧烈的,说明机体抗邪之力是强的。但是吴茱萸汤用了人参,生姜,枣,这也说明胃是不足的,是虚的。寒在中医的意象是阴邪,而阴邪对抗的是阳气,阳气最直接调动抗邪的物质是津液,而阴邪最直接产生的物质是痰饮水湿。所以,吴茱萸汤在阳明的层面,既保留了阳明的抗力,又有阴症的底。也难怪汪昂会称之为“阳明寒呕”。 那“少阴利”呢?——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阳气是不足的,津液是亏损的,手足是冰冷的,人是“但欲寐”的,但在这个条文中,却以“吐利,烦躁欲死”来呈现。吐利,说明胃肠功能是紊乱的,那么导致机体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样是水饮,或者酿生水饮的病因,那为什么会烦躁欲死呢?在少阴病中,如果真的出现吐利,烦躁欲死,手足厥冷,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到了“上竭下绝”的地步了。少阴为表阴,表寒而里寒,阳气浮在体表浅浅的一层出现烦躁。怕是只有通脉四逆汤能治——用大剂量的附子回阳,保存津液。怎可用吴茱萸攻邪?所以这里的吴茱萸汤主之,恰恰说明,“烦躁欲死”是抗力强的表现。那么“少阴利”就可以理解为机体抗力较强状况下的祛邪(寒,饮)反应。而此“少阴”非少阴病的“少阴”,而是代指手足厥冷的“少阴”状态。当然啦,病人很可能出现真武汤证的“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但这是水饮所导致的,吴茱萸汤的抗力是略强于少阴病真武汤证的。 “厥阴头痛”的理解,古有“肝寒上逆”之说“肝藏血”“肝为将军之官”“肝体阴而用阳”“肝为刚藏”。肝本身就是机体抗邪的重要器官,昼兴夜寐,晨省昏定,本身也离不开肝脏的调度。机体调动肝脏的储备而抗邪,而足厥阴肝经上及巅顶。阳明寒呕少阴利,皆不离于寒邪,呕利亦不离水饮,可见厥阴头痛也必与寒,与饮相关,且阳明少阴的抗力皆由厥阴肝来调度。从这里可以大体推出,“厥阴头痛”的厥阴亦为代词,代指此人以“手足厥寒,巅顶痛”的主证。所以汪昂名之为“厥阴头痛”。 综而言之,吴茱萸汤对治的“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可归于统一的理解,即虚弱的机体,内蓄水饮,而复外感寒邪后,机体抗邪出现的一系列干呕,吐涎沫,下利,头痛,烦躁欲死等抗邪症状。阳明,少阴,厥阴只是这种状态下,三种抗邪力的体现。机体津液不足,所以手足是厥冷的,可能在“阳明”条文中,手足厥冷较少,“少阴条文”较强,而“厥阴”条文中介于二者之间,但均有体现,临床可以此作为其与太阳蓄水病五苓散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真武汤等证的鉴别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9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来月经就拉肚子摊上大事儿了hell
- 下一篇文章: 劝告大家血压高的出不了门一把川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