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

蓝莓3.12万亩,林药2.92万亩,蔬菜7.67万亩,茶园9万亩,养蜂1.02万箱,土猪10万头……这是丹寨县实施“六个一”产业扶贫工程巩固脱贫成果的一串串鲜亮数据。

年减贫摘帽后,丹寨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第一要务,弹好产业扶贫“六子”奋进曲,奏响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最强音。

弹好“果盘子”奋进曲,“小蓝莓”变成“致富果”

“离家这么近,能挣这么多,挺开心的。”兴仁镇烧茶村贫困群众柳艳笑成一朵花。自兴仁镇烧茶村发展蓝莓产业以来,她每年都会到基地务工,每天能采摘40多斤鲜果。

在兴仁镇烧茶村蓝莓种植基地,亩蓝莓散发出阵阵果香,30多名村民每天在基地采摘,经过分拣、包装、装箱后,鲜果第一时间送往贵阳、凯里及茅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像柳艳这样,长期在蓝莓基地务工的贫困群众有70多个,她们把土地入股合作社,按股分红外,还到基地务工获得劳务报酬。

“目前,我们村已经采摘蓝莓2.5万斤,产值破了20万元。今年采完,产量有5万斤,产值40万元……”烧茶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贤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仲夏以来,丹寨县6个乡镇48个蓝莓基地陆续进入丰采期,每株蓝莓下树率达85%以上。据悉,目前丹寨县可采摘蓝莓年产量近吨,年产值达万元,覆盖48个村级产业扶贫合作社,带动农户户人发展致富。

弹好“药娄子”奋进曲,“小药兜”蕴藏“绿宝库”

“套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田间管理成本。我们收完板蓝根就开始收吊瓜,一分土地种得了两份收入。”龙泉镇马寨村党支部书记陈绍海喜滋滋地算着发展林下药材的“经济账”。

丹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0%。绿色,是丹寨县看得见的“底色”。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曾是摆在丹寨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丹寨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响应省委、州委的相关要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林下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

美丽的乌坝河蜿蜒向前,微风拂过,龙泉镇马寨村吊瓜基地里绿油油的吊瓜随着轻风摇动。从山脚到山腰,一架架吊瓜不仅装点了村庄,更让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目前,丹寨县发展林下中药材达2.92万亩,种植品种有钩藤、天冬、板蓝根、黄精、百部、太子参、仙茅、吴茱萸等。预计到年产值将达1.2亿元以上,覆盖74个村户人,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务工、利润分红等方式每年可增加收入5元以上。

弹好“菜篮子”奋进曲,“小作物”调成“大产业”

“今年上半年,五一村新发展了亩蔬菜基地,户村民们通过种菜、务工,户均增收在元以上。”五一村第一书记余丹泉计划在下半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亩。

在扬武镇五一村的青山、溪流、通村路、蔬菜基地交相辉映,20多个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瓜菜满地,忙碌的菜农正在编织着“蔬菜村”的新景象。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该村通过大棚科学培植了西红柿、芹菜、辣椒、茄子等多个品种的蔬菜,总能错季出现在群众的餐桌,不仅丰富百姓菜篮子,也鼓起了菜农钱袋子。

扬武镇的洋浪村和五一村相邻,该村村民王启云就“迁徙”到五一村种菜,很快和当地菜农打成了一片。他还注册了加工公司,每年收购新鲜辣椒6万斤。

据悉,今年上半年,丹寨县蔬菜种植面积7.67万亩次,已采收鲜菜8.95万吨,产值1.74亿元,产业覆盖32个村,带动户群众参与种植,户农户长期稳定就业。

弹好“茶园子”奋进曲,“小翠芽”变为“黄金叶”

“十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杂草丛生,我就在这里开垦种茶,现在山变绿了,我们日子也好了。”南皋乡四方山村村民姚茂红说。

一场降雨洗礼过后,四方山苍翠挺拔,浓雾弥漫,山脉四周,一片绿油油的梯田茶园随着山势延伸开来,南皋乡茶叶种植面积亩,每年百亩以上规模不断递增。

今年,姚茂红的亩茶园采收茶青0多斤,大部分茶青销售给省内外茶企,少部分自己加工出售,产值突破了万元,带动了多名群众就业,目前,已支付工人工资80多万元。

除了照顾自家茶园,姚茂红还带动了30多户村民一起种茶,面积近千亩。今年春天,湾寨村村民杨昌伟的35亩茶林采收茶青1千多斤,创收4万多元,还带动了多个村民务工,今年计划再扩种十亩。

截至目前,丹寨县投产茶园9万亩,年干茶产量吨,产值7.4亿元,带动农户户人,人均增收0元以上。

弹好“蜜罐子”奋进曲,“小蜜蜂”酿成“大甜蜜”

大山深处藏百花,百花丛中酿香蜜。群山环绕的排调镇巫起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70.68%,尤其适宜生态蜜(禽)养殖。

张秀恒是排调镇远近有名的“养蜂达人”,年,张秀恒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养蜂基地,规模只有88箱,如今已发展到箱,年产蜂蜜1斤,眼下,正在扩建箱规模的新基地。“目前,我们成立了合作社,30多名村民养殖了2多箱蜜蜂,年产蜂蜜0斤,产值50万元。”张秀恒还计划注册合作社蜂蜜商标,打造合作社品牌。年,排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白应海向张秀恒“赊”了40箱蜜蜂抱回家养殖,探索养蜂技术、跑市场销路,两人迅速成为养蜂战线上的“最佳拍档”。“当年就收入一万元,不养蜂的话,我家还在吃低保,穷怕了,当贫困户脸上没光,现在终于可以挺直腰杆走路了。”如今,白应海养蜂规模已经达到了多箱。据统计,丹寨县建成林下养蜂示范点11个、养蜂点66个,养蜂96箱,覆盖农户户人。

弹好“金猪子”奋进曲,“小山猪”跑出“加速度”

“目前,我接到了不少订单,入冬以后就着手做了,今年,计划完成0斤以上订单量,产值不低于50万元,生猪产值不低于万元。”雅灰乡瓮帮村党支部书记陈加永说。雅灰乡瓮帮村青山环抱、溪水潺潺,一条通村达院的水泥路将养殖基地与生产加工基地分隔开来,养殖场依山而建,多平方米的室外运动场是土猪的“游乐园”,基地存栏能繁母猪、商品猪、乳猪头。

有订单、有底气、有动力。按照“村两委+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模式运作,该村合作社社员由10户发展到户,通过在基地务工、领养仔猪获得收入。目前,合作社已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仔猪余头,出栏后以市场价回购。

截至目前,丹寨县生猪存栏7.05万头,出栏5.36万头,年预计出栏达10万头。

供稿|丹寨县委组织部

编辑|杨丽嫦莫治江

编审|杨海林往期精选↓↓↓习近平谈大党是怎样炼成的中宣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让担当抒写在洪峰一线——榕江县党员干部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黔东南州凯里市:“保姆式”服务“组团式”就业黔东南州雷山县:“三双”促党组织抱团战贫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1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