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皮肤本应该是红润有光泽的,但经常有孩子出现手掌、脚掌泛黄的情况,家长往往担心孩子的肝脏出了问题,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孩子手掌、脚掌发黄的常见原因有三个:脾胃虚损、肝胆湿热、多食胡萝卜素。

首先给大家一组无需辩证即可应对手足发黄的董氏特效穴:

小三通、上三黄、木穴、胆穴、眼黄穴(太阳穴),制污穴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具体的原因。手足黄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大事,但它很可能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信号,告诉我们一些脏腑出现了失衡,所以我们需要循着这个信号找到真正的问题的所在,才能防微杜渐,避免更大的问题产生。

由于过食生冷,油腻,肉类等,滥用抗生素等造成的脾胃损伤,脾胃是制造气血的,脾胃受到了伤害,气血就会不足。手足是四肢末端,气血一不足,最先舍弃的就是这些末端,气血过不去,手掌、脚掌就会发黄。

另外脾胃寒湿、湿热较重也会引起手足发黄。

判断

气血不足引起的手脚黄是那种干燥、粗糙且没有光泽的黄。还会伴随其它的脾虚征相,比如食欲不振、胃胀、打嗝、大便不成型或便秘、干燥、贫血,消化不良。

脾胃寒湿可见: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型或便秘、干燥,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四肢乏困无力、手足冰凉、怕冷、面色暗淡。还可以表现为腹部疼痛,而且是隐隐作痛,长时间绵绵不休,肚子疼的过程中,喜温喜柔按,空腹时肚子疼痛更加明显。

脾胃湿热:湿热熏蒸皮肤也会使皮肤发黄,还可见舌苔厚腻发黄、有口臭,大便很臭、粘马桶、四肢沉重等症状。

应对

气血不足、脾胃寒湿重引起的手足黄应当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调理。

1、忌生冷食物。

中医讲的生冷食物,一方面是温度寒凉,一方面是指食物性质寒凉,多数的水果都是凉性的,有些家长会认为,把水果蒸煮之后就不寒凉了,这种想法不正确,无论如何蒸煮“寒凉”之性是难以改变的。另外牛奶、酸奶等乳制品、鱼虾海鲜也容易让体内生寒湿。

2、小儿推拿

学员可以参考教材内的脾阳虚保健方。

小儿推拿手法看似简易,主要作用在手穴上,手法看似简易,实则要求严格,需要线下系统学习,非学员可以操作以下方法辅助缓解:

搓中脘、天枢、足三里、太溪、正捏脊、揉肝胆脾胃俞适量

3、大米山药莲子芡实红枣粥。

把大米、山药、莲子、芡实、红枣按5:2:1:1:1:1的比例放在一起煮粥。

4、每天晚上用艾叶、花椒煮水泡脚

5、也可用红豆包温敷腹部。

6、穴位贴敷

艾脐养元贴贴敷肚脐:

养元贴主要成为为艾绒,艾为纯阳之品,对改善虚寒、寒湿重的体质效果非常好。

吴茱萸贴肚脐:

把吴茱萸研成细末,加适量的米醋调成饼状,贴于肚脐,每天贴3-8个小时,连续用七天。阅读吴茱萸的妙用了解更多

脾胃湿热引起的手足黄应用清利湿热的方法调理

1、饮食调理:

脾胃湿热往往与错误的饮食有关,所以严格忌口肉蛋奶,煎炒烹炸类食物、大鱼大肉、甜食、味道厚重的食物就非常重要。

2、小儿推拿

学员可以推小儿推拿清热利湿,湿热祛除了,后期可以结合体质进行补脾,气血生化足了,手脚的颜色就能回归正常。

小儿推拿手法看似简易,主要作用在手穴伤,手法看似简易,实则要求严格,需要线下系统学习,非学员可以操作以下穴位辅助缓解:

穴位:水分顺摩腹阴陵泉捏脊正七倒三,肝胆脾胃俞适量,下推龟尾七节骨。

3、艾灸中脘穴、神阙穴、身柱穴、涌泉穴。

4、穴位贴敷

可用艾脐养元贴贴敷脚底涌泉穴

吴茱萸、生蒲黄敷涌泉:药店购买吴茱萸、生蒲黄各等份,上两味药共研成细末,加适量的米醋调成饼状,敷于双足的涌泉穴,每天贴8小时,连续用七天。

当肝胆湿郁热蒸,也会导致手足甚至全身、白睛发黄。

判断:

肝胆湿热还会有肝胆区疼痛,恶心、食欲严重下降、发热、尿黄等湿热症状。多见于急慢性的肝炎、或胆道阻塞。

应对:

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1、推拿。

学员可推以下“疏肝利胆”穴方:

2、食疗

黄花菜饮:黄花菜(干品)5克。制法是将黄花菜洗净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有清热利尿,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急性黄疸型肝炎。

3、调理情绪

孩子长期情绪有问题也会导致肝胆湿热,所以家长也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1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