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痛经与冲任两经的功能失调有关,根据其病机和病症表现不同而分为气滞型、血瘀型、寒凝型和气血两虚型。艾叶性温,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故用艾叶治疗痛经多用于寒凝型,但配伍其他药亦可用于气滞血瘀和气血两虚型痛经。

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常用艾叶治疗痛经,如用当归艾叶汤(当归30g,生艾叶15g,红糖60g,煎煮取汁3碗,分3次温服,每月经期服)治疗经行腹痛,下腹凉,手尖不温,属血寒者,效果较好。此方是蒲老在农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多年之痛经、月经不调服之,经痛即消失。还用艾附丸(艾叶、四制香附等份为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次服10g,开水送下)治疗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此方简验便廉,亦是蒲老在农村常用之效方。

有人介绍用艾叶红花饮治疗痛经效果较好,方法是用生艾叶5g,红花10g,放入杯内冲入开水ml,盖上杯盖,20~30分钟后服下。一般在经来前一天或经期时服两剂,可获良效,如未奏效,下次月经来潮时续服之,直至痛除。

用艾叶生姜煮鸡蛋治疗痛经的方法,效果较好。具体方法是取鸡蛋2个,艾叶20g,生姜15g,加水煎煮至鸡蛋煮熟,去壳取蛋,放入再煮,煮好后喝汤吃蛋即可,经前3~5天服食,每日1次,连服2~3天。

《蕲州药志》介绍不同类型的痛经选用不同的中药治疗,对于寒湿凝滞型选用艾叶9g,生姜2片,赤砂糖适量,水煎服;对于气滞血瘀型则用艾叶、炙香附各10g,水煎,加入红糖1匙,分2~3次服,有较好疗效。日本民间亦有用焦艾叶30g,香附15g,茺蔚子12g,水煎,每日1剂,连服3剂,治疗经行腹痛,有较好效果。

应用实例

01

有人以艾叶生姜汤治疗寒凝型痛经30例,因月经期饮用冷饮者16例,冷水中作业者9例,突然剧烈的运动及体力劳动者5例,均以将行经及行经2~4天忽然感觉腰腹疼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者,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少、色如黑豆汁样14例;月经量突然增多、有血块、色红7例,月经量时多时少、色暗红9例,用艾叶20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半小时,取汁当茶饮。以每次月经前期或经期中服用,连服用3~4个月经周期。服药后当时可缓解疼痛、下次行经无腹痛为显效;服药后当时可缓解疼痛、下次行经时仍有疼痛但能忍受为有效。全部30例或为显效或为有效,有效率%。

02

采用艾附暖宫丸对45例患有痛经和血瘀症患者进行了治疗。45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经期或经前期下腹坠痛、胀痛,重者四肢冰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经血黯而有瘀块,行经不畅,畏寒喜热,且经妇科检查未见其他异常。艾附暖宫丸包括艾叶(炭)、香附(醋制)、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以及续断等数味中药,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一周,一次6g,一日3次。3个月后治愈31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84.4%,有效率为95.6%。

03

患者张某,每次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冷痛或刺痛,经量少,色黑暗,有血块或经血色淡,并伴有腰腿酸软,怕冷等症状,病属寒湿过重,气血凝滞不畅,宜驱寒去湿,理气化滞。用炒艾叶10g,胡椒30粒(捣碎),红枣30g,煎汁后加适量红糖调和。分三次服用,每日1剂。服用3剂后症状消失。

以上内容摘自艾叶百科系列之《艾叶实用百方》

相关阅读:

预售开启

艾叶百科系列(英文版),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

落枕的艾灸疗法

艾灸注意事项及禁忌

今日科普|艾叶方剂治疗风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