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对之黄连吴茱萸
黄连、吴茱萸的配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这两味药的配伍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但是即使药味一样,药量的不同治疗的疾病也不同。下面先了解一下黄连和吴茱萸这两味药吧。 黄连 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本品清热燥湿,清泻胃火,用于治疗胃肠湿热,泻痢,以及胃火炽盛的呕吐; 2.本品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经之火,用于治疗心火内炽、迫血旺行以致的衄血、吐血诸症,和热性疾病之心烦失眠、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 3.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疗诸疔,用于治疗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 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入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1.本品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涎沫,嗳气吞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2.本品辛散苦泄,性热驱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用于治疗寒滞肝脉诸症如寒疝腹痛,厥阴头痛(症见头顶疼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等),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以及寒湿脚气肿痛等症; 3.本品温脾益肾、助阳止泻,用于治疗治疗虚寒久泄。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茱萸辛散苦降,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杀虫。黄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以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症。 1.肝郁化火,胃失和降,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2.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诸症; 3.湿热下痢,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诸症; 4.霍乱转筋即小腿肚挛急抽搐。 黄连、吴茱萸配伍远从古至今医家都在应用,且都有不错的疗效。 ※《丹溪心法》(元代)中的左金丸,即是黄连、吴茱萸按6:1的比例组成的方子,其能够清泻肝火,降逆止呕,治疗肝火犯胃证之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肝为风木之脏,气行于左,应受肺金的克制,方不至过亢而正常生化。本方用黄连泻心火,使心火不克肺金,肺金不受克,方能有力制约干木,肝(木)得肺(金)制所以叫左金丸。 ※北宋《太平圣惠方》中,黄连、吴茱萸按1:1比例配伍,称茱萸圆方,主治虚寒型下痢水泄。 ※明代著名中医张景岳用黄连、吴茱萸各等份,命名为黄连丸。用于治疗大便出血、痔疮肿痛,还用于治疗肝火胁肋刺痛,或发寒热,或头目做痛,淋秘泄泻,一切肝火诸症。 ※施今墨老先生认为,寒热错杂之症在临床颇为多见,但寒热的比重千变万化,故用药分量也要随寒热的变化而增减。如热较甚者,多取黄连,少佐吴茱萸;反之寒甚者,则多用吴茱萸,少取黄连;若寒热等同,则二者各半为宜。施今墨老先生临床惯用炒黄连,作用一是去其辛燥,二是防其苦寒碍胃。 ※谢晶日教授善用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肝胆脾胃脏腑相关疾病。在临床上,遇到胃痛、便血、吐血、胁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的疾病时,通过寒热辩证,灵活调整黄连、吴茱萸用量并配伍其他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好。若吞酸重者,加煅瓦楞;胁痛甚者可加川楝子。 按:从古至今,黄连、吴茱萸的配伍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但前提一定是对症下药。寒热相伍,辨清楚病症的寒热虚实方可大胆用药,做到心中有数。临床上症状并非如此单一,故需要配伍其他药物,共奏其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4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腹皮的功效与作用行气宽中,行水消肿
- 下一篇文章: 医学纲目前阴诸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