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插茱萸
今天就是重阳节了,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已成往事,但细心的人们也许注意到了,偶尔在一些川味火锅中,还能见到茱萸的影子。不过现在茱萸都是以中药的身份进入我们的生活。在辣椒尚未传入我国并且进入我们的调料大军之前,就是这茱萸担当起了给四川人提供辣味的历史责任,食茱萸充当了辣椒的角色,满足了好辛香的四川人对辣味的嗜好。在古代,四川人爱吃的鱼鲊、肉羹、面条,皆用辛辣的食茱萸调味;食茱萸还被做成辣子油入馔。现在在陕西油泼辣子已经随着媒体的宣传家喻户晓,在四川也有用辣椒粉制作熟油辣椒的习惯。而在古代,则是用食茱萸作成辣油。茱萸别名藙,按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藙,煎茱萸也。”《礼记》注疏有其煎法:“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说在九月九日这天,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的辣油,名藙。这与现在煎辣椒油类似,可以说藙就是古代的熟油辣子。之所以用猪油,是当时还没有菜籽油,菜籽油大约在明末清初才出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还介绍了一种提炼茱萸辣油法,他说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採,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如今川菜中已经难觅茱萸踪影,它已被辣椒完全取代了。这是因为它真的不够辣。古人把茱萸看得很神奇。《齐民要术》记载:二三月栽茱萸,等到果实开裂就收割,挂在墙壁阴干,切忌烟熏,“烟熏则苦而不香也。”《术》言:如果“悬茱萸子于屋内,鬼畏不入也。”若是水井周围种上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杂五行书》说:“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晋人孙楚《茱萸赋》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临床验证:茱萸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某些皮肤病,还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看来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还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不过宋元以后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追求长寿延年,菊花(延寿客)的地位逐渐替代了茱萸(避邪翁)。那么什么是茱萸?茱萸别名藙、樧(shā),分山茱萸、吴茱萸。二者入馔入药两可。茱萸果实色红、味辛,所以又称辣子,或称樗叶花椒,还有欓子、艾子、枣皮、蜀枣、蜀酸枣、药枣、肉枣、山萸肉、萸肉、汤主、魁实、鼠矢之类俗名。扬雄《蜀都曰:“其圃则有蒟蒻、茱萸。”这是栽种茱萸最早的文献,说明成都是种植茱萸的始源地。不过现在我们入药的话只用山茱萸和吴茱萸了。山茱萸和吴茱萸的主要区别是种属、形态以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为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前者的核果长椭圆形,果实饱满,味酸,后者的果实密集,味辛,像一颗颗小瘤子,表面不光滑也不艳丽。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症。山茱萸花与果实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虚寒久泻等症。 吴茱萸花与果实 山茱萸气味清淡,而吴茱萸因为有着非常浓烈的气味,所以重阳节的时候为辟除秽气用的是吴茱萸。古人最早很可能并不严格分辨吴茱萸和食茱萸,都用“茱萸”来称呼,只是入药的时候以吴茱萸为多,做调料的时候以食茱萸为多罢了。但是山茱萸和吴茱萸却是两种不同的中药材,千万不能因为一字之差而用错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4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方剂歌诀详解温经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