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芸香科)

提起茱萸,小编想起了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药茱萸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看到题目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诗中的“茱萸”指的是吴茱萸啦!山茱萸已经在第五十四期有介绍~那么重阳节登高望远、遍插茱萸的习俗和中药吴茱萸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请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拍摄日期:年4月6日、年7月16日

拍摄地点: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校区)、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

识别特征:

(1)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紫褐色;幼枝,叶轴及花序轴均被锈色长柔毛,裸芽密被褐紫色长茸毛。

(2)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9,对生,椭圆形至卵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下面密被长柔毛,有粗大腺点。

(3)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花雌雄,异株,白色,5数;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的大,内面被长柔毛,退化雄蕊鳞片状。

(4)蓇葖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顶端无喙,有1种子;种子卵状球形,黑色,有光泽。

地理分布: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

药用价值: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本草集解:

(1)植物特征:

《本草图经》:“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深紫。”

(2)炮制方法:

《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3)功效主治:

《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名医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4)禁忌:

《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药方集锦:

(1)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2)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3)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吴茱萸汤)

(4)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戊己丸)

(5)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6)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7)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夺命丹)

(8)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9)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知识链接:

(1)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耳。

(2)《淮南万华木》曾这样写道:“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水,人饮其水,无瘟疫。”

编者寄语:

吴茱萸来源于芸香科,气味芳香浓郁,有辛散驱邪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其有抗菌作用,因此重阳节间佩戴吴茱萸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今年的重阳,让我们一起期待茱萸熟~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鍖婚櫌姝h鍚?
鐧界櫆椋庡摢涓尰闄㈠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