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膏敷方
吴萸山药散、平肝降压膏、萸桂磁石饼、杜仲膏、复方桃仁糊、眩晕糊、茱菊散、天麻白芥膏 概述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其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耳鸣、失眠等。 膏敷方1.吴萸山药散 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 处方:吴茱萸、山药各20g。 用法:上药研末备用。取药末5-10g,纳于脐中,上盖用麝香止痛膏固定。3日换敷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平肝降压膏 主治:高血压,肝阳上亢之眩晕等。 处方:珍珠母、槐花、旲茱萸各等量,米醋适量。 用法:将方中前3味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米醋调和成膏状,分别敷于患者脐孔及双侧涌泉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萸桂磁石饼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病。 处方:吴茱萸、肉桂、磁石各30g,蜂蜜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密封保存。临用时每次取药末5-10g,调蜂蜜使之软硬适度,制成药饼2个,分别贴于脐中、涌泉穴上,贴药后以胶布固定,再以艾条点燃悬灸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杜仲膏 主治:头昏头晕(高血压)。 处方:杜仲9g,川芎9g,附子9g,牡蛎9g,枣仁9g,陈皮9g,茯苓9g,龙骨9g,桑寄生6g,狗脊6g,党参6g,熟地黄6g,川棟子4.5g(炮),远志4.5g,香油mL,黄丹g。 用法:上药用香油mL炸枯去渣,熬沸加黄丹收膏。贴肾区(第11胸椎至第2腰椎体两侧)。 5.复方桃仁糊 主治:头昏头晕(高血压)。 处方:取桃仁、杏仁各12g,栀子3g,胡椒7粒,糯米14粒。 用法:上药共捣烂,加一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敷用,于每晚临睡时贴敷于涌泉穴,翌日晨除去。每日1次,每次贴敷1侧,两足交替敷灸,6次为1个疗程。 6.眩晕糊 主治:头昏头晕(高血压)。 处方:吴茱萸g(胆汁拌制),龙胆草50g,土硫黄20g,朱砂15g,明矾30g,小蓟根汁适量。 用法:先将前5味药研为细末,过筛,加入小蓟根汁调和如糊。贴敷时将药糊敷于神阙、涌泉穴(双),每穴用10-15g,上盖纱布,胶布固定即可。2日换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7.桂芎膏 主治:头昏头晕(高血压)。 处方:桂枝3g,川芎2g,罗布麻叶6g,龙胆草6g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然后以酒调为膏状,敷脐部,外以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用药10次为1个疗程。 8.茱菊散 主治:头昏头晕(高血压)。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 处方:吴茱萸15g,菊花15g,醋适量。 用法:前2味药研细末,加适量食用醋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次晨去除,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间歇1周再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3个疗程。 9.天麻白芥膏 主治:头昏头晕(高血压)。用于痰浊型高血压。 处方:天麻10g,白芥子30g,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各20g,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约取20g药末,用姜汁调和成膏状,睡前贴敷于中脘穴及双侧内关穴,并用胶布覆盖贴牢,次晨去除洗净。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一般1周就有效,可连续使用5-6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案例报道:采用吴茱萸研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31例。将吴茱萸10g研末,用醋调糊,用纱布包后敷涌泉穴,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双侧穴位同用,10次为1个疗程,隔1周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4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共治愈2例,显效18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 按释:涌泉穴为足少阴经之井穴,具有滋肾水、引火下行的作用,吴茱萸药性辛、苦、热,李时珍曾云:“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吴茱萸调糊贴敷涌泉穴,可引热下行,引阳归根,补阳助阴,由阳生阴正中高血压病的病因。 点评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临床以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昏暗发黑、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头痛等为特征。高血压病变脏腑主要与肝、脾、肾有关,因此,贴敷穴位主要选用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如太冲、足三里、丰隆、涌泉等。 属肝阳上亢者,可选用天麻、钩藤、珍珠母、磁石、牡蛎等药平肝潜阳;痰浊内阻者,可选用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燥湿化痰;如心肾不交者,加用吴茱萸、肉桂温阳降浊,引火归元。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在正规医师指导下用药 小病外治法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2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儿常见病经典方子汇总
- 下一篇文章: 中药别名大全,终于可以看懂老中医处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