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温里药吴茱萸
” 温里药 温里药 吴茱萸Wúzhūyú 故事引入 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茱萸是一味中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入肝、脾、胃、肾经,有温中散寒、疏肝理气、降逆止呕、燥湿止痛的功效。凡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各种病症,用它治疗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九月九日正值寒秋,用这种热性药物来预防和治疗因寒邪侵袭所致的疾病是很有道理的。 相传,在汉朝的《西京杂记》上载有:“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方令人长寿。”据南朝《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期,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多年。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厄,速回家中,令家人各作绛囊,盛吴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初九登高饮菊花酒,妇女佩带吴茱萸,盖始于此。 吴茱萸到底能否辟邪呢?明代时,浙江淳安县夏中乡一带瘟疫四起,全乡居民皆染病,惟独院内井旁有吴茱萸的鲁姓老药农家安然无恙,得以幸免。年春,夏中乡珠塔村又一次发生疫病,来势极凶,转眼20多人丧命。全村居民找到鲁家后裔鲁大良,向他求药医治。鲁大良急用上坞坑的泉水给其饮,村民们饮了泉水后都得以康复,蔓延的疫病也被控制住了。此后,夏中乡一带的村民视此泉水为“神水”。其实,这“神水”是吴茱萸的叶、花、果、根浸泡后渗出来的泉水。由此可见,吴茱萸确有辟邪防疫之功效,古人将它誉为“辟邪果”、“辟邪翁”,并非溢美之词。 文章来源:健康报作者:医院刘国应 中药图鉴 吴茱萸原态 吴茱萸饮片 来源 《神农本草经》 别名 吴茱、左力 英文学名 FructusEvodiae 处方用名 吴茱、淡吴萸(每斤吴茱萸用甘草一两煎汁浸泡,泡至吴茱萸开裂为度,晒干用。辛烈之性稍减) 药用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生用,或用甘草汤制过用。 性味 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 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临床应用 1.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疼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如吴茱萸汤(《伤寒论》),李时珍称其“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导气汤(《医方简义》);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可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如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可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温经汤(《金匮要略》)。2.脘腹胀满,呕吐吞酸。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治疗寒凝气滞,脘腹胀痛,可与小茴香、丁香、檀香等散寒理气药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如吴茱萸汤(《圣济总录》);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可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常与黄连配伍,如左金丸(《丹溪心法》)。3.五更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用量用法 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按语 1.吴茱萸辛苦大热,不但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根据临床体会,以止痛与止呕两种功效为最佳。凡肝气郁滞所致的头痛,肝胃失调所致的胃痛、呕吐,吴茱萸是常用的药品。 2.吴茱萸是厥阴肝经的主药,其性虽属大热,但在肝气郁滞的情况下,如有热象,亦可配合寒凉药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辅助黄连,治肝火头痛、呕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黄连、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吴茱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上焦,可温肺化饮;吴茱萸还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这是两药功用不同之点。 方剂举例 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呕而腹满,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脘痛,吞酸嘈杂,吞不红,无热象者。 文献摘录 1.《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2.《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3.《本草经疏》:“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月桂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吴茱萸碱,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吴茱萸苦素等。2.药理作用:本品甲醇提取物,水煎剂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水煎剂对药物性导致动物胃肠痉挛有对抗作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本品注射液静注对麻醉大鼠和狗有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其煎剂、蒸馏液和冲剂过滤后,分别给正常兔、犬和实验性肾型高血压犬进行静注,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煎剂给犬灌胃,也呈明显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消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其煎剂,吴茱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在猫心肌缺血后,吴茱萸及吴茱萸汤能改善部分心电图,部分减少血中磷酸肌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明显增加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具有一定的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3.临床研究:吴茱萸研细末,用水拌如饼,外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尤以脾肾阳虚五更泄效果佳,小儿每次3g,成人每次6g,观察病例19例,总有效率94.3%(陕西中医,,6:);吴茱萸10~15g,研成粉未,未熟热米饭g,混合成饼,放于脐部,纱布绷带固定,治疗小儿肠炎例,痊愈例,显效72例,无效16例(医院药学杂志,1,2:99);吴茱萸10g,研细过目筛,加凡士林90g,研匀。治疗牛皮癣21例,总有效率为95.2%(中医药信息,0,2:47)。另有用吴茱萸治疗呃逆、小儿多涎症、小儿支气管肺炎、高血压病、腮腺炎、蛲虫病、疥疮、湿疹、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温养肚脐神阙穴能调很多病,男女都适用
- 下一篇文章: 跟国医大师颜德馨,学习治疗疑难病证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