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话——

每日一话,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导语:温法在《伤寒论》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后世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法在救阳。今天小编带大家学习一下温法的用药规律与特点。

作者:黄海

《伤寒论》善于运用温法,从表证到里证,在所有六经病中,都有不同的温法,而不同阶段的温法,又各有其用药规律与特点。

温散表寒,善用麻桂

《伤寒论》中所涉及的表证,都是风寒之邪所致的表寒实证,辛温解表是《伤寒论》中治疗表证的基本法则。

《伤寒论》所有解表的方剂,都是以麻黄或桂枝为君。

无论是解表正治法的麻黄汤、桂枝汤,还是解表权变法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桂枝人参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无不突出以麻黄、桂枝挂帅,温散表寒。表寒实证重者,还需麻黄与桂枝合用,温散作用更强。

温肺化饮,姜辛五味

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出自《伤寒论》小青龙汤,在真武汤方后加减中亦有体现。

干姜、细辛辛温,温肺散寒化饮,五味子酸涩,收敛肺气。干姜、细辛配伍五味子,散中有敛,开中有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化饮止咳平喘甚妙。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言:姜细味,一齐烹,并自注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

温通心阳,桂甘相配

《伤寒论》中治疗心阳不足证,或涉及心阳不足证的病证,均以桂枝配甘草来温通心阳。

例如治疗心阳受损心下悸,欲得按的桂枝甘草汤;

治疗表邪未尽,胸阳不振,见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治疗心阴血亏,心阳亦损,以脉结代、心动悸为特征的炙甘草汤,都体现出桂枝甘草相配,旨在温通心阳。

温运中焦,干姜白术

《伤寒论》中的理中汤(丸),是治疗太阴病,脾阳虚寒湿内困的代表方,突出体现了用大辛大热的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用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温运中焦。

《伤寒论》中的其他方证,

如热扰胸膈兼中焦阳虚的栀子干姜汤证;

脾阳虚,水饮内停的苓桂术甘汤证;

少阳病兼水饮内停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等。

或用干姜,或用白术温运中焦,若干姜、白术二药合用,其温中焦、化寒湿的功效则更加显著。

温肝散寒,擅用吴萸

吴茱萸辛苦大热之品,入肝、脾、胃诸经。

《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疼,以及肝寒乘脾下利的吴茱萸汤,就是以吴茱萸为君药来温肝散寒。

《伤寒论》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再论血虚寒凝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若久病寒凝肝经则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来治疗。

温振阳气,选用炮附

《伤寒论》中许多涉及卫阳虚与肾阳虚的病证,张仲景均以炮附子来温振阳气。

如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真武汤,以炮附子温阳利水;

治疗太阳中风兼卫阳虚汗漏的桂枝加附子汤,以炮附子温卫复阳,固表止汗;

治疗少阴阳虚兼风寒外束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亦是以炮附子温振少阴肾中阳气。

温通宣痹,突出附子

温通宣痹法,用于治疗阳虚寒凝,经脉不通的寒痹证。

《伤寒论》中主要的汤证有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以及附子汤证。

各方中均用附子来祛除寒湿,温经止痛。

若风寒偏重者,附子配桂枝散寒祛风;

若寒湿偏重者,附子配白术。

《本草纲目》引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

应用附子温通宣痹,在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历节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中,亦有其身影。

温涩止利,选赤石脂

《伤寒论》中治疗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属脾肾阳虚者的方剂,都以赤石脂为君药,温涩固脱。

《伤寒论》中有赤石脂禹余粮汤与桃花汤二方:

前方以赤石脂配禹余粮,二者皆为矿石类药物,配伍合用,功专涩下固脱,收敛止利。

后者以赤石脂温涩固脱为君药,辅以干姜温中,佐以粳米益胃,三味合用温涩止利更强。

赤石脂色如桃花,故名桃花汤,方中赤石脂一半煎汤,取其温涩之力,一半研末冲服,取其直接留着肠中,收敛作用更强。

回阳救逆,姜附合用

少阴病阳虚证是全身性的虚寒证,是《伤寒论》六经病中阳虚的最严重阶段,以回阳救逆为总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回阳救逆诸方,如附子干姜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方都不离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而且是二药配伍合用。

特别指出这里的附子全都生用,生附子回阳散寒作用更强。

《伤寒寻源》指出:二味合用,乃能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而挽垂绝之阳。

中医界尚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是言附子得干姜其效益增。

附子、干姜二药伍用,即可安内,又可攘外,共负回阳救逆之重任。

体会

《伤寒论》中的温阳法,更突出的还是在于灵活应用附子与干姜二药。《本草汇言》称: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珍珠囊称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附子与干姜是温阳的重要药物。还必须指出,《伤寒论》中的温法与补法,不易截然分开,很大程度上温即补,补即温。如治疗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的理中丸,就是例证。

推荐阅读:

走近伤寒大神——许叔微

笔记

经方课堂,再论伤寒六经辨证

伤寒方,到底应该怎么用?

图文说明:作者/黄海,排版/张傑屹,校对/青橘学术部。

版权声明:《中国医药学报》。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使用不当,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zy

qingjuzhongyi.







































中科医院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