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之吴茱萸
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天费对桓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灾,唯有一法可破此灾:要你家人各做一彩袋,内装茱萸,缠于臂上登高山、饮菊酒,方可避之。”桓照办。到了九月九日的傍晚,果然家内鸡犬全亡,而家人幸存。故吴茱萸又叫“辟邪翁”。 答案:1、A2、D3、C (A是花椒B是五味子不难鉴别)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名医别录》:大热,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本草拾遗》:杀鬼魅及恶虫毒,起阳,杀牙齿虫痛。 《药性论》:味甘,辛,大热,有毒。能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可愈。疗遍身疹痹,冷食不消,利大肠壅气。削皮,能疗漆疮,主中恶,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虫。 《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霍乱泻痢,消痰,破症癖,逐风,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本草衍义》: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药类法象》:治寒在咽嗌,噎塞胸膈不利。经言:咽膈不通,食不下,食则呕,令人口开目瞪。寒邪所隔,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寒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代也。 《药性赋》:味苦、辛,气热,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咽嗌气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气刺痛成阵而不止。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大热。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小毒。所产吴地独妙,故加吴字为名。恶丹参硝石。入肺脾肾经。主咽嗌寒气,噎塞不通。散胸冷气,窒塞不通。驱脾胃停寒,脐腹成陈绞痛。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剜疼。开腠理,解风邪。止呕逆,除霍乱。仍须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气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开。若久服之,亦损元气。肠虚泄者,尤忌沾唇,为速下气故尔。 《本草思辨录》:愚既以吴茱萸为肝药。夫血藏于肝,温肝自当温血;而不知吴茱萸能散血中之气寒,非能温血中之血寒也。 温经汤有瘀血在少腹,而以吴茱萸为君,非以其能行瘀也。妇人年五十所而病非新得,宜缓图不宜峻攻。故不用下瘀血汤、抵当汤,而以桂枝芍药丹皮三味行瘀。即以三味协参草芎归胶麦姜夏,补中调气,和血濡燥。为之绸缪者,已无微不至矣。更何需苦温辛烈之吴茱萸哉?不知妇人之病,多因虚积冷结气,瘀血在少腹不去,其为有久寒可知。冲任之血,肝实主之。肝中积结之气,非吴茱萸讵能辟去?此实是证之枢纽,曰温经者,纪其实也。 吴茱萸上不至极上,下不至极下。然吴茱萸汤之厥阴头痛,温经汤之瘀血在少腹,何非极上极下,要皆为辟肝寒之效所及,非能径抵头与少腹也。由是推之,吴茱萸之用,亦綦广矣。胃主降,脾主升,脾之所以升,实得风木制化之益,故肝病者脾必病,吴茱萸能入肝驱邪,化阴凝为阳和,脾何能不温,腹痛胀何能不治?其性苦过于辛,降多而升少,肝主疏泄,肝平则气自下,此所以又利大肠壅气治滞下也。 抑有用之为反佐者,古方左金丸,治肝脏火实左胁作痛,似非吴茱萸热药所宜。顾其方黄连多于吴茱萸五倍,肝实非吴茱萸不泄,连多茱少,则不至助热,且足以解郁涟热,肝脾两获其益。故腹痛用之,亦每有神验。活法在人,未可为胶柱鼓瑟者道也。 《朱氏验方》: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益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疱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各位对于吴茱萸一药若有更精辟的见解,欢迎后台留言! 编辑丨秀一、白琦瑶 技术丨杨文菊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脾胃乃后天之本,3年调理最全经验总结,适
- 下一篇文章: 300首方剂汤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