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李克绍与《伤寒解惑论》

导读:通过数则医案的学习,使读者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深刻理解相关条文和方剂,进一步灵活运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汤诸方。

当归四逆汤

(1)头目不清爽(李克绍医案)

李XX,男性,中年,年初夏,医院求诊。主诉:头目不适,似痛非痛,有如物蒙,毫不清爽,已近一年。自带病历一厚本,若菊花、天麻、钩藤、黄芩、决明、荆、防、羌、独等清热散风的药物,几乎用遍,俱无效果。我见他舌红苔少,考虑是血虚头痛,为拟四物汤加蔓荆子一方,三剂。患者第二次复诊时,自述服本方第一剂后,曾经一阵头目清爽,但瞬间即逝,接服二、三剂,竟连一瞬的效果也没有了。我又仔细诊察,无意中发现,时近仲夏,患者两手却较一般人为凉。再细察脉搏,也有细象。因想《伤寒论》中论厥症,肢冷脉细,为阳虚血少,属于当归四逆汤证。此患者舌红苔少,也是血少之征,论中虽未言及本方能治头痛,不妨根据脉症试服一下。即给予本方原方三剂。下次复诊,果然症状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又给予三剂。患者说,已能恢复工作。

先生按:余讲伤寒课已有事年,不通过临床,还不知此方能清头目,理论结合实践是多么重要啊!同时也理解了前服四物汤加蔓荆子方,之所以能取瞬间之效,全在辛散与益血并用。但续服之后,川芎、蔓荆之辛散,远不敌地黄、芍药之滞腻,益血虽有余,通阳则不足,所以也就无效了。

①当归四逆汤治头痛的机理是什么?

②本汤证与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应属厥阴寒证,为什么?

(2)小儿麻痹后遗症(张灿玾医案)

杜某某,男,年20余。患者幼年曾患小儿麻痹症,成年后,两下肢较细,并软弱无力,行动吃力,走路需双拐。每至冬季,即四肢发凉,尤其两下肢,极不耐冷,最易受冻伤。此乃气血虚弱,抵抗力太差,在冬季阳衰阴盛之剂,气血更不能畅行于四末所致,今又值冬令,前症加重。仍宜益血通阳为治。方用当归四逆汤原方。连服数剂,即觉两下肢转为温暖,耐寒力亦有所增强。

先生按:当归四逆汤方中,有当归、芍药以益血;桂枝畅血行;细辛、通草以散寒通络;甘草、大枣培中土以增强化源。是一张改善毛细血管循环的方剂。《伤寒论》中用以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王旭高认为本方治寒入营络,腰股腿足痛甚良,加之以上案例,和本方临床常用以治疗手足冻疮,足以说明本方对于因寒而致成的末梢血循环不利,有很好的调整作用。此外,据报道,有用本方以治寒凝气滞所致妇女月经期小腹痛的,则似应仿《伤寒论》中“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之例,加入生姜、吴茱萸最好。

吴茱萸汤

(1)睡后口角流涎(赵恕斌医案)

王某某,女,老年。每入睡后即口角流涎沫,及醒时,枕巾即全已湿透。回忆《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能治干呕吐涎沫,即予吴茱萸原方,竟获痊愈。

①此案是否亦属“但见一症便是”?

②吴莱萸汤中为什么用补?

(2)顽固性头痛(张殿民医案)

谢某,女,50岁,军人家属。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疼痛已两年余,痛当巅顶,如有重物覆压,必以手或其他暖物温熨巅顶,才能略觉缓解。最怕冷,冷则剧痛,所以常年戴帽,不敢遇风,痛剧时,干呕,吐涎沫,但不呕食物,亦不吐水。再重则手足逆冷,出冷汗,别人呼唤,亦不答应。曾延医约40余名,遍及冀、鲁、豫、苏四省。曾服过珍珠、牛黄、琥珀、天麻煮鸡、蝎子、蜈蚣等,药价贵的每剂40余元,但毫无效果。查脑电图正常。脉沉弦,舌苔白薄而腻。此是寒浊上逆,厥阴头痛,宜温肝降浊,吴茱萸汤加减主治。处方:吴茱萸9克,党参9克,生姜3片,柴胡、生白芍、炒枳实、制半夏各9克,羌活、防风各4.5克。水煎服。

12月25日复诊:上方三剂,痛减继服三剂。可以脱帽,夜间看篮球赛表演,亦不甚痛。脉弦象已减。嘱原方继服三剂。

年1月5日,三诊:痛虽减,但有时仍呕吐,上方加苏梗9克。

年4月12日,四诊:时隔年余,上方前后共服20余剂,已不痛不吐,仅在月经前后,或有数秒或一、二分钟的似痛感觉。饮食如常。自述以往遇冬,必以厚棉絮裹头,而年冬季极冷,未戴棉帽,亦顺利过冬。现在只是有时觉得眩晕。上方再加菊花、钩藤各9克,患者带方回家。

先生按: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在阳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一在少阴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在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另外,《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还有“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节。这四节对于吴茱萸汤主症的描述,虽有“欲呕”、“烦躁”、“吐涎沫”、“头痛”、“胸满”等的不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病理是寒浊壅塞。寒浊或在胃上口,或偏近胸中,或聚在胃中脘,病灶的远近和寒浊的多少,以及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耐受性,构成了这些不同症状的特点。但不管怎样,寒浊不开,症状就不会消失,而吴茱萸汤正是温胃降浊的有效方剂。其中生姜辛温而散,和胃散水,吴茱萸苦温而降,暖胃降浊,是本方的主药。用人参、大枣,是扶正安中,相辅相成。因此,吴茱萸汤对于寒而兼浊者,用之必效。睡后口角流涎一案,就是寒浊,所以本方用得恰好。

①用六经辨证分析,本案的治理是什么?

②本证重则手足逆冷,出冷汗,为什么不诊断为亡阳而用四逆汤?

真武汤

(1)神经官能症(张洪彩医案)

张桂亭,女,47岁,禹城县廿里堡公社双新大队社员。年4月28日初诊。患者于产后40天,始觉两臂震颤,以后逐渐加重,发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颤,已两半月。阵发性加剧,影响睡眠及进食,病人就诊时亦不能稳座片刻,并伴有舌颤、言语不利、憋气,以长息为快。食欲差,曾多次就医,各方求治不验,曾医院检查,神经系统无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西药无效。也服过中药,补气养血,柔肝舒筋,舒肝理气,平肝潜阳等剂,亦不见效果。诊视:舌质尖部略红,左侧有瘀斑,舌苔白,两手脉俱沉滑弱。治宜温阳镇水,真武汤加味:茯苓30克,白术24克,制附子12克,白芍15克,生姜12克,桂枝9克,半夏12克,生龙牡各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二剂。

4月30日复诊:患者自述,29日晨8时服第一剂药,至当日下午6时,颤动基本停止,腹内鸣响。当晚又进第二剂,颤动停止。晚上睡眠明显好转,仅有时自觉头有阵阵轰鸣。上方加白芍改用30克,加钩藤12克,磁石30克,再取三剂,以巩固疗效。

震颤,是不随意动作,是运动神经系统的病理现象之一。中医临床,对于震颤的病因、病理和治则,有时和抽搐、痉厥等不能截然分开。实证多从风、火、痰来考虑,因为痰郁可以化火,热极容易生风,肝是风木之脏,在变动为握,所以治疗多从清热、化痰、平肝、息风着手。虚证多由气血津液过伤,不能养筋,以致筋急而搐,所以多出现在小儿吐泻之后,或发汗后、失血后、产后、痈疽溃后,治疗时应当注重补养气血。本患者除舌尖稍红之外,别无热象表现,而且诊前多次服过柔肝、舒肝、平肝等药,却毫无效果,则风热实证可以排除。患者脉象沉弱,又发生在产后,确实应该从虚证上来考虑。但已服过补养气血之剂,并未见效,这就不仅仅是虚,而且还要考虑是兼有水饮。因为从症状来说,《金匮要略?水气篇》曾说:“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痰饮咳嗽篇》说:“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其人振振身目剧,必有伏饮。”本论第82条的真武汤证,也提到“身目动”一症,都和本患者的震颤相符合。再从脉象上来分析:《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又云:“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又云:“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而本病患者的脉象,恰好是沉滑而弱,所以本证的关键,不仅是虚,而且兼有水邪泛滥。既然是水泛,就必是虚在脾肾。因为脾主散精,肾为水脏,脉弱脉沉,就是脾肾两虚,所以用真武汤壮肾阳以镇水,健脾土以制水,是根本的治法,服药后腹内鸣响,就是肾阳蒸动,脾气健运,水饮有不能自容之势。也就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佳兆。至于方药,苓术合用,健脾利水;术附合用,暖肌补中;生姜散水;白芍使术、附化湿而不伤阴。尤其加入桂枝,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温通三焦水道,不但取防己茯苓汤用桂枝通阳有制止肌肉蠕动之意,而且兼有温化水饮以治短气的作用。《金匮要略?痰饮篇》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本患者有憋气感觉,并以长息为快,亦系水饮所致。本方加入桂枝,正好把苓桂术甘汤也包括在内。此外,又以半夏蠲饮,龙牡潜镇,方药对证,所以二剂痊愈。

①震颤、抽搐之类的病,为什么大多从“肝”论治?

②本案震颤从“水”论治的道理是什么?

(2)自汗(韩其江医案)

刘某,男,成年,患自汗不止,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亦无治法。余诊视后,认为是阳虚水泛,给予真武汤。五、六剂后,即恢复正常。

先生按:本案是在与韩其江医师阔别会面时论及伤寒方的应用而谈到的,舌色脉象当时都未问及。但既然是阳虚水泛,常临床者自能心中有数,因此,这仍然不失为一个简单而有价值的医案。

真武汤的应用,在《伤寒论》中有两条:一是用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脚动,振振欲僻地者”。一是用于“”少阴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这两条的主症一是头眩心悸,一是腹痛下利,再加上案的震颤,和本案的自汗不止,虽然主症不同,病理却都是

阳虚水泛,真武汤能扶阳镇水,所以都用之有效。

扶阳镇水,也就是增强肾脏机能,促进水的代谢,因此,据报道用于肾病尿毒症,也有一定的疗效。本方和五苓散,都能促进人体的水液代谢,但是药理作用不同,五苓散中用桂枝,真武汤中用附子,因此,临床出现脉沉迟、沉紧,或阳虚肢冷,说明是肾阳不足的,就用真武汤;不出现这样的脉证,而是脉浮或口渴,关键是三焦不利的,就用五苓散。旧注称二方一是治腑,一是治脏,其实际意义就是这样。震颤一案,桂枝、附子并用,也可以说是脏腑兼治。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皮肤病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