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对应的民间习俗。诸如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清明节祭祖、扫墓、踏青,中秋节团聚、赏月、吃月饼,重阳节敬老、赏菊、登高、插茱萸等等。那么,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的端午节,有哪些民俗呢?

有人会说:“这谁不知道,吃粽子呗”。

的确,端午节吃粽子是家喻户晓的习俗。此习俗流传已久,早在春秋时期,民间就有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食品,称为“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确定为端午节食品。

然而,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一些民俗,就不一定人人皆知了,现列出几条。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爱国贤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逝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在每年五月五日屈原忌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龙舟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现如今,赛龙舟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竞技体育活动。

▼沐兰汤

沐兰汤,即端午节洗浴的草药水。此处的“兰”并非兰花,而是菊科中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荊楚岁时记》中曰:“五月五日谓之沐兰节”。这是端午节的卫生习俗。

沐兰汤习俗在有的地方则是礼仪性的,由身着汉服的女性作为主祭,前置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拴五色丝线

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拴后也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挂艾叶菖蒲

古人在端午这天会在门口挂上艾叶、菖蒲。古书《荆楚岁时记》描写当时情景:“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袪毒气”。艾叶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传说插在门口可以保身体健康。菖蒲的叶子为剑形,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取避邪之效。

▼画额

画额,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是借雄黄以驱毒,二是借猛虎(“王”像虎额头之纹,虎为兽中之王,故以“王”代虎)以镇邪。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也称香袋、香包、荷包、香荷包等。就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饮雄黄酒

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端午节的饮品。

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虽然雄黄酒里含砷化合物,砷元素是砒霜的主要成分,但少量的砷对身体是有益的。

流传在中国民间的《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以上所列,只是部分端午民俗。有些习俗,诸如躲午、斗草、祭龙、放纸龙、放纸鸢、避五毒(蜈蚣、蟾蜍、蛇、蝎子、壁虎)、食五黄(黄瓜、黄鳝、黄鱼、蛋黄、雄黄酒)、打午时水等等,在我们这一带恐怕很少有人知晓,也未形成节日风俗,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由于咱中国地域宽广,历史悠久,同一个节日,各地的民俗活动不尽相同。有些民俗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不过,作为华夏子孙,了解一下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历史演变,有百益而无一害。

(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作者/文军

责编/李郎杰《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