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ldquo老东西rdquo发扬
把“老东西”发扬光大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而中医经典则是中医的灵魂,学习中医必须从学习中医经典开始。《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理论必须联系实践,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与临证水平。中医四大经典尤其是《伤寒论》又是中医临床基础的专业学科,是中医理论过渡到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因此加强对中医经典的重视与教学,对培养中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读书必读,学问必问 学习中医经典,离不开“读”和“问”两个方面。“读书千遍,其义自明”通过读书不仅可以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对中医经典的理解能力,和中医基础理论的运用能力。提倡每天早起朗读《伤寒论》,以资加强经典原文的记忆,理解全文,掌握重点,方能运用自如。正向应用:如见恶寒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辨证属表虚?方选桂枝汤。如见头痛胃痛、食凉加重?郁怒?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诊为头痛、胃痛?证属肝胃虚寒?治用温肝暖胃、行气止痛法?方选吴茱萸汤。反向应用:如治疗寒饮喘咳?痰稀白多沫?用小青龙汤加半夏(十八反)?冬季寒冷环境中午十二点(太阳病欲解时)头痛用葛根汤?高血压病属脾虚气血不足者用小建中汤(温补主升)。 2.远溯博索,循序渐进 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首先从通读原文开始,窥探书中全貌,掌握书中涉及的生理、病理、诊法、治则等重要条文,为下一步深入钻研打下基础。比如《伤寒论》的学习,除了研读《伤寒论》原文外,还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有执《伤寒条辨》、柯琴《伤寒来苏集》亦是必读之书。这些书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成无己引证《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阐发《伤寒论》未发的含义,既注解了原文,又有所发挥。 3.注重特点,融会贯通 每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内容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学习时如不根据著作的特点,调整学习方法,往往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由于茫然,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比如《伤寒论》中又列举了数条白虎加人参汤证: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阳明病……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综观《伤寒论》诸条白虎加人参汤证,不仅具有阳明热盛的大热、大渴、大汗之证,并且具有渴而多饮、口干舌燥、心烦、背微恶寒等一系列耗气伤津之证候。 4.从学中用,在用中学 中医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因而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探明其原意之外,还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学、不断地用,才能有较深刻的体会。比如开始学《伤寒论》时,对桂枝汤和麻黄汤证的条文,均要求背诵,常囿于“有汗”与“无汗”之别,仅在中风表虚证用桂枝汤,伤寒表实证用麻黄汤。但受清代医家柯琴“六经本为百病之法”的启发,在临床上凡属胃中无热、营卫不和而引起的病变,如妊娠恶阻、胃寒呕吐等都可用桂枝汤;风寒之邪外袭,肢节痹痛者可用麻黄汤加减治之。实践既能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又能促进理论的不断完善。 5.继承创新,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著作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宝库,是理论的结晶。坚持中医经典的学习,明确学习的宗法,活到老学到老,并以“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劝诫后学者重视中医经典,通过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自能受用无穷。 本期作者 李瑞红,河南中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兼任中国脑与血管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脑病协作组专家委员会常委,河南省睡眠研究会常委。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各种眩晕、头痛、中风、运动神经元病、失眠、痴呆、癫痫、面瘫、帕金森、重症肌无力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从医以来,发表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论文20余篇,分别刊登于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曾主持、参加多项省部级,市、厅级科研课题,并获得多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参编神经内科专著多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10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速来点赞医院第二季度优秀中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