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5778422.html

“吴姜大人”

——打一方剂名

小伙伴们答对了吗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洗)一升

生姜(切)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三两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出现了三次

分别在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和厥阴病篇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四味药组成的吴茱萸汤

有什么魔力能在

《伤寒论》中“三足鼎立”?

挽弓当挽强

今天就来说道说道老大吴茱萸

▲吴茱萸是整个果实入药,俗称辣子。吴茱萸气味实在太浓厚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辣子”非浪得虚名!

如果说一个人的名字隐藏着一个独特的故事,那么中药的名字必定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吴茱萸为什么叫吴茱萸呢?

明《本草乘雅半偈》曰:茱谐朱,谓木胎火含阳于内也;萸谐臾,谓冤曲从乙木之性也。

冤曲即是弯曲之义,茱萸植株枝干多屈缩,以形为名。

入药以吴地者为佳,故名。吴地,即春秋时吴国所管辖的地方,即今之江浙沪包邮一带的大部分。

经典寻方

(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木性散达,辛是金之味,适得木之性,故辛能补肝。

张志聪

吴茱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中焦温而逆气下,则痛自止。湿血痹者,湿伤肌腠,致充肤热肉之血凝结为痹。少阳炎热之气,行于肌腠,肝主冲任之血,淡渗皮肤,则湿血痹可除矣。逐风邪者,言湿痹可除,而风邪亦可逐。气味辛温,故开腠理。腠理开,则肺病之咳逆、皮肤之寒热皆治矣。

叶天士

吴萸性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燥烈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中者脾也,太阴经也,肺主气,亦太阴也,气温则肺令下行,而太阴亦暖,所以温中下气也。寒邪客于胸腹,则真气不通而痛矣;辛温则流行和散,所以止痛也。辛温暖肺,肺气通行,则水道通调,故又除湿。血器则成痹,肝藏血,血温则活,故主血痹,辛温为阳,则能发散,故逐风邪。肺主皮毛而司腠理,辛温疏散,腠理自开,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火反上逆,咳逆寒热之证生焉;吴萸辛温暖肺,肺气下降,而寒热咳逆之症自平也。

再回过头去看吴茱萸汤的原文

你理解吴茱萸的用意了吗?

说到这,你或许也想起了它有一个亲近的小伙伴,叫山茱萸。

那么,山茱萸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因为它生长在山里面所以叫山茱萸?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我要恭喜你,答对了!答案有时就是这么简单。山茱萸以果实肉入药,故又常称山萸肉。

品经典经典寻方

读书

撰文鷖

图文编辑小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