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暗藏哪些中医养生精髓
端午安康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与中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古时,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全民采集药草、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日。端午节这天,人们要悬挂艾草、菖蒲驱虫除病,佩戴香囊散风驱寒,熬制凉茶清热除躁……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一个习俗都印证着古人的智慧,它来源于生活也回归到生活,时刻提醒着我们健康的重要性,让我们在节日的氛围中品尝古人留下来的健康养生美食。 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鹤年堂中医门诊部中医专家为大家讲解端午习俗背后的中医养生之道以飨读者,希望大家在快乐过节的同时,也能了解端午习俗背后的中医理论。 吃糯米粽子——养胃清火 尽管我国南北方的粽子风味、特点和做法不同,但都以糯米和粽叶为主料。粽子的主料是糯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等作用,《本草经疏》记载:“糯米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 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作为辅料的红豆能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大枣更是药食同源的宝贝,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 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止惊悸、退虚热的作用,苇叶性平,味甘、涩,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通淋之功,中医认为,端午节后,进入夏季最热的月份,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发生,而此时常用竹叶和苇叶,可以起到解暑除烦的效果。芦苇叶、竹叶是名副其实的一次性绿色食品包装。一经高温蒸煮,不仅为食物增添一种清香之气,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了。 粽子应该怎么吃? 端午正值立夏之后,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但是,怎么吃粽子才能最有营养呢? 粽子虽然味美但不宜多食,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过于油腻以及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胀气;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所以次粽子讲究也蛮多的。 戴香囊—— 防止蚊虫叮咬祛风散寒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的民俗,也有妇女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称为“缠五色丝”。 在民间将农历五月称为“毒月”,这时天气开始炎热,草木繁盛,蟑螂、苍蝇、蚊子较多,利于传染病的传播,特别是小孩子容易被传染。端午节时佩戴香包,是个不错的预防措施。因此,端午期间我国很多地方有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此时,人们开始自制端午香囊,香囊常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有祛风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醒脑通窍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自制端午香囊: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2克,另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有非常好的防病治病功效。 挂艾草——抵抗疾病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菖蒲具有提神通窍、祛风除湿、杀虫灭菌的药物。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如今艾灸更是被推广应用于临床诸多虚寒、疼痛类疾病的治疗,正所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足以知道自古艾灸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大蒜也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有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也可用大蒜衣泡水用来洗脸洗澡。取大蒜子外层的薄衣,在端午节的前夜将其浸泡在水里,并加少量雄黄,浸泡所得的水供节日当天沐浴用。 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且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而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则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除了驱蚊,艾草菖蒲还可“避邪”,邪为中医里的病邪之意,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在内的六淫,这都是致病的因素,将艾草、菖蒲挂于门前或屋内,其散发的草药香除了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有醒神、提神的作用外,还可以通心窍,提高人的正气,从而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 雄黄酒—— 杀虫解毒,内服不如外涂 我国不少地方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有在端午期间喝雄黄酒的习惯。俗话说“喷了雄黄酒,百虫避着走”。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也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内含砷、汞等有毒物质,遇热极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有剧毒,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甚至会致人死亡,因此不建议内服。 与其喝雄黄酒来解毒,还不如直接将其外涂在毒虫叮咬和长包长疖、生痱子的地方更有效。涂洒雄黄酒也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用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在此专家提示:雄黄有毒,最好不要饮用。如今可用黄酒替代,因为它是粮食做的,这些粮食本身就有养胃的作用,发酵成了酒以后,还有通经脉、行气血、去风湿、温脾胃、散风寒等作用。 赛龙舟——通畅气血 端午节习俗与运动有关的,就是赛龙舟这样的项目。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很流行,相传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端午节当天,码头上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多支龙舟队将在这天一较高下。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的木舟,上刻鳞甲,船头装饰成龙头,船尾装饰成龙尾。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等道具,比赛时敲打龙舟上的锣鼓,既能鼓舞士气,还能让船员保持一定的节奏,努力划桨,保持龙舟以最快速度前行。 中医认为,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闷热,人容易烦躁忧郁。夏季养生,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运动时还可以分散注意力、忘掉不快,我们可以用这些“快乐因子”让身体更健康!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1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走进百草园NO1
- 下一篇文章: 网络端午节你知道吗不能说端午快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