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沾露
网络推广求职招聘交流群 http://www.guikeyun.com/m/news/437845.html 茱萸,和着寒露而来。 “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房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徐铉用《茱萸诗》道出茱萸风味。北宋医药学家苏颂也把茱萸细致描绘:“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李时珍继续补充:“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气味芳香的茱萸,以绿树红花的经典姿态,携着如同花椒子般圆润繁累的果实,灵动在风中。 茱萸又叫吴茱萸、吴萸,陈藏器说:“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要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使者将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楚王看不起这土生土长之物,认为被戏弄,不容吴使解释,就令人将他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将吴使接回家了解详情。吴使说:“吴萸是吴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因素闻楚王有胃寒腹痛之痼疾,故献之,谁知……”朱大夫明白了,忙好言劝慰,并将吴萸精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机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药到病除。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询问药名。朱大夫便将吴使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忙派人携礼向吴王道歉,并命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吐泻腹痛患者遍布各地,幸有吴萸挽救性命。大家感念朱大夫,把“朱”加进药名,称“吴朱萸”“朱萸”,后又取药草之意,在“朱”上加草字头,成“茱萸”。而且,人们还觉得茱萸好看又有救人仙力,还送了她一个“吴仙丹”的雅号。 不过,茱萸须经专业炮制后才能使用,且不能多食。作为芸香科植物,性味温辛的茱萸有毒。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茱萸“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李时珍也说茱萸会“走火动气,昏目发疮”。临床上有内服30克即引起中毒的案例。中毒者约3至6小时发病,症状为剧烈腹痛、腹泻、视力障碍、产生错觉、毛发脱落等。轻者停药后症状会慢慢消失,重者则必须对症治疗。在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茱萸被列为中品,“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遏病补虚羸”。 毒性,也助长了茱萸消灾辟邪的说法,茱萸由此又得“辟邪翁”之名号。《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汝南(现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徒弟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会有大灾难,你要让家人各自做好彩色袋子,里面装上吴茱萸,到九月初九时,将吴茱萸袋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山上,饮下菊花酒,这个灾祸方可破解。跟随费长房学道多年的桓景深信不疑,一家人便在九月初九这天清晨遵嘱而行。傍晚回到家,发现鸡犬牛羊都已逝去。全家人感慨万千,茱萸的神奇也深深印入大家脑海中。 大约从汉代开始,人们就爱在寒露时节佩插茱萸,祈福求吉,西汉文学家、淮南王刘安撰写的有关物理、化学的文献《淮南万毕术》说:“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晋代更是风行这样的习俗。宋元之后,佩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民国以后,茱萸风俗基本消失。 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在寒露时节把茱萸称颂。在现代,她还可以制成简便易行的方子,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把她的果实研成粉末,加适量白醋调匀,于夜晚睡觉前,敷于两只脚的脚心,用干净的棉布包裹固定,次日取下,连敷数日,超出正常标准的舒张压和收缩压,会一点一点地恢复正常。 平衡与和谐,仍欢愉如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9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中药名一字之差,功效大不相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