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中医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47.html

  细目一 概述   要点一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适用于血瘀证及出血证   活血祛瘀剂常配伍理气药,使气行则血行;   或配伍养血补血药,使祛瘀血不伤血。   止血剂常配伍活血药,使止血不留瘀;   上部出血,多配沉降药;   下部出血,多配升提药。      要点二 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辨清病的原因,标本缓急。   逐瘀需防伤正,止血慎防留瘀。   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法当祛瘀为先   活血祛瘀剂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当慎用或忌用。

     细目二 活血祛瘀   要点一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仁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二两   水煎,芒硝冲服。   桃核承气五药施,甘草硝黄并桂枝   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效奇   逐瘀泻热。   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瘀热互结下焦,治当逐瘀泻热。   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   君——桃仁,活血破瘀;       大黄,下瘀泻热   臣——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       桂枝,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   佐使——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

     要点二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四钱 红花 当归 生地黄各三钱 川芎一钱半 赤芍二钱 牛膝三钱 桔梗一钱半 柴胡一钱 枳壳 甘草各二钱   水煎服。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   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君——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       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臣——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       牛膝,活血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佐——生地、当归,养血活血;       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       柴胡,疏肝解郁,与桔梗、枳壳同用,使气行则血行。   使——甘草,调和药性   全方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      ①通窍活血汤   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红枣、黄酒组成,   辛香温通作用较好,重在活血通窍,   主治瘀阻头面之头痛等。   ②膈下逐瘀汤   由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元胡、甘草、红花、香附、乌药、枳壳组成,   行气止痛作用较好,   善治瘀阻膈下之腹痛、胁痛;   ③少腹逐瘀汤   由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干姜、肉桂、小茴香组成   偏于温经散寒止痛,   用治寒凝血瘀之少腹疼痛、痛经、月经不调最宜   ④身痛逐瘀汤   由川芎、桃仁、红花、甘草、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秦艽、羌活组成,   长于活血通络,宣痹止痛,用于瘀阻脉络之痹痛。

     要点三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黄芪四两 当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 川芎 红花 桃仁各一钱   水煎服。   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   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君——重用生黄芪四两,补益元气,       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而络通   臣——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   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重用补气药,少佐活血药,为本方配伍特点。

     要点四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柴胡半两 瓜蒌根 当归各三钱 红花 甘草 穿山甲各二钱 大黄一两 桃仁五十个   为末,加黄酒,水煎服。   复元活血酒军柴,桃红归甲蒌根甘   祛瘀疏肝又通络,损伤瘀痛加酒煎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本证由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肋所致。   治当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   君——重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导瘀下行;       柴胡,疏肝行气,引诸药入肝经   臣——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   佐——当归,补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血;       瓜蒌根,入血分而消瘀散结,又清热润燥。   佐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加酒煎服,增活血通络之力。   血府逐瘀汤与复元活血汤   同:具活血化瘀止痛之功,主治血瘀证。   异:血府逐瘀汤证为瘀血停于胸部,除重用活血化瘀药外,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等行气引血之品,活血化瘀与行气止痛之力均较强。   复元活血汤证瘀血留于胁肋,配伍大黄、穿山甲等,活血破瘀之力较强,兼以疏肝通络。

     要点五 七厘散《同寿录》   朱砂一钱二分 麝香冰片各一分二厘 乳香 没药 红花各一钱五分 血竭一两 儿茶二钱四分   治外伤,先以药七厘,烧酒冲服,复用药以烧酒调敷伤处。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   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散瘀消肿,定痛止血。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并治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   伤轻者不必服,只用敷。      君——重用血竭,活血散瘀止痛,敛疮生肌止血。   臣——红花、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消肿止痛;       麝香、冰片,通行经络。   佐使——儿茶,助君药收敛止血,并治疮肿;         朱砂,镇惊安神。

     要点六 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芍药 川芎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 生姜 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 麦冬一升   水煎,阿胶烊化冲服。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沥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   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虚、寒、瘀、热错杂,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   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   君——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臣——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丹皮,活血散瘀,又清血分虚热   佐——阿胶、白芍、麦冬,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       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   佐使——甘草,调和药性

     要点七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全当归八钱 川芎三钱 桃仁十四枚 干姜五分 甘草(炙)五分   水煎,或加黄酒同煎。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   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最见长   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君——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祛瘀,   佐——炮姜,温经散寒止痛,       黄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   使——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原方另用童便同煎,取其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之意。   温经汤与生化汤   同:为温经散寒、养血散瘀之剂。   异:温经汤温养散瘀之力较强,温清消补并用,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证。   生化汤长于化瘀生新,但温养之力不及温经汤,主治妇人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之证。

     要点八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 芍药各等分   炼蜜和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份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瘀阻胞宫证。   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君——桂枝,通利血脉以行瘀滞   臣——桃仁,活血化瘀,助君药化瘀消癥   佐——丹皮,散血行瘀,兼清瘀热;       芍药,益阴养血,使祛瘀不伤正;       茯苓,利湿以助消癥,健脾益胃以扶正气   佐使——白蜜,甘缓补中,收渐消缓散之效,兼调和诸药   桂枝茯苓丸与鳖甲煎丸   同:均有化瘀消癥之功。   异:桂枝茯苓丸化瘀消癥之力和缓,主治瘀血留结胞宫之妊娠漏下不止等。   鳖甲煎丸软坚消癥力强,主治久疟不愈之疟母,瘀血痰湿相搏之癥瘕。   鳖甲煎丸疟母方,蛰虫鼠妇及蜣螂,   蜂窠石韦人参射,桂朴紫葳(凌霄花)丹芍姜。

     细目三 止血   要点一 十灰散《十药神书》   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烧灰研末,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用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   十灰散用大小蓟,荷柏茅茜棕丹皮   山栀大黄俱为灰,上部出血此方宜。   凉血止血。   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火热炽盛,气火上冲,损伤血络,迫血妄行   治宜清降凉血止血,佐以收涩之法   君——大蓟、小蓟,凉血止血,兼能祛瘀   臣——白茅根、荷叶、侧柏叶,凉血止血   佐——大黄、栀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棕榈皮,收敛止血;       茜草、丹皮,配大黄既凉血止血,又活血,行留瘀   诸药烧炭可增收涩止血之力   以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由松烟末和胶质做成)调服,亦在加强凉血止血之效。   全方集凉血、止血、清降、祛瘀诸法,为止血之良剂。

     要点二 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生地四两 小蓟 滑石 木通 蒲黄 藕节 淡竹叶 当归 山栀子 甘草各半两   水煎服。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黄   归草栀子淡竹叶,热结血淋服之良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君——生地,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臣——小蓟,凉血止血,       蒲黄、藕节,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   佐——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       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从下而出;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防诸药寒凉滞血之弊   使——甘草,缓急止痛,和中调药

     要点三 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槐花 柏叶 荆芥穗 枳壳   为末。   槐花散能治肠风,大便下血色鲜红   侧柏芥穗枳壳配,清热凉血法当从。   注:肠风为便血的一种,指因外感得之,血清而色鲜,多在粪前,自大肠气分而来的便血。   脏毒:肛痈   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肠风、脏毒下血。   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脉数。      本方所治肠风、脏毒皆因风热或湿热邪毒,壅遏肠道血分,损伤脉络,血渗外溢所致。   治宜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君——槐花,善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   臣——侧柏叶,清热止血。   佐——荆芥穗,炒用,入血分而止血;       枳壳,行气宽肠   诸药合用,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疏风于清肠之内。

     要点四 黄土汤《金匮要略》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心黄土半斤   先将灶心土水煎过滤取汤,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阳虚便血。   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本证由脾阳不足,统摄无权所致。   治宜温阳止血,健脾养血。   君——灶心黄土(即伏龙肝),温中收涩止血   臣——白术、附子,温阳健脾以复统血之权。   佐——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       与黄芩合用,又能制约术、附温燥之性;   而生地、阿胶得术、附则滋而不腻,避呆滞碍脾之弊   使——甘草,调和药性,补脾和中   全方寒热并用,刚柔相济,标本兼顾。   黄土汤与归脾汤   同:均可用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   异:黄土汤温阳健脾而摄血,适于脾阳不足、统摄无权之出血证;   归脾汤补气健脾与养心安神并重,适于脾气不足,气不摄血之出血证,亦治心脾气血两虚之神志不宁证。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五药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效奇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酒军柴,桃红龟甲蒌根甘祛瘀疏肝又通络,损伤瘀痛加酒煎

七厘散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生化汤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最见长

桂枝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份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止血

十灰散

十灰散用大小蓟,荷柏茅茜棕丹皮山栀大黄俱为灰,上部出血此方宜。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黄归草栀子淡竹叶,热结血淋服之良

槐花散

槐花散能治肠风,大便下血色鲜红侧柏芥穗枳壳配,清热凉血法当从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加VX

希望对您学习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