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运用之酒
《伤寒论》被奉崇为“医门之规矩”“治病之本宗”“方书之祖”,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医学临床经典著作之一。接下来讲的是《伤寒论》中关于不同酒类的使用! 《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 一类是“酒”,主要用于大黄的炮制,而且主要用于要达到泻下目的的大黄的炮制,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抵当汤三方中的大黄均是用“酒”洗。 一类是“清酒”,用于药物的炮制,如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以“清酒”洗;还用作为煎药的溶剂,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混合煎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煎。 一类是“苦酒”,如苦酒汤,以及乌梅丸的制作过程中“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从用语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伤寒论》中用的酒分为“酒”“清酒”“苦酒”三种,那么在《伤寒论》中出现的“酒”“清酒”“苦酒”三者所指都是什么呢? 1、“酒” “酒”所指的是“浊酒”,即现代的“黄酒”。高度的白酒,也就是蒸馏技术所造的酒,是明代以后才有的造酒技术,汉代的酿酒技术还远远达不到酿出高度白酒的水平。 《伤寒论》中用到“酒”的有三处,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抵当汤三方中的大黄用“酒”洗。酒洗大黄与现代的酒大黄,也称作“酒军”者,并非同一概念。 大黄以“酒”洗,与酒大黄尚有不同,酒大黄的炮制方法是后世才发展起来的,而《伤寒论》中的大、小承气汤及抵当汤的大黄用“酒”洗是早期用大黄的一种炮制方法,其目的是增加大黄的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功能,使其通下作用发挥得更快更强,同时用在抵当汤中还能增加水蛭、虻虫的活血祛瘀作用。 2、“清酒” “清酒”,《礼·内则》云:“酒清,白。”言古时之酒有清酒与白酒之别。《太平御览·八四四》引《魏略》:“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我国大部分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家庭制作糯米酒的习惯。这种酒制成后装入器皿中,其上面的部分微微透明,也较清稀,就是所谓的“清酒”。而下面的部分较稠浊,颜色较白而不透明,即是所谓的“白酒”,又称浊酒。 《伤寒论》炙甘草汤用的清酒,就是糯米酒之上层清澈部分,而《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应是糯米酒之下层稠厚部分。 酒性多温,清酒则仅是微温而已,且微酸微甜,度数较低,与啤酒的酒精度不相上下。炙甘草汤用“清酒”与水混合煎药,则温行气血,以助通脉,甚至有补虚扶弱之功。 3、“苦酒” 汉代文献有很多地方提到“苦酒”。《释名·释饮食》中说:“苦酒,淳毒甚者,酢苦也。”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也有用“苦酒”入药疗疾的记载。 在《伤寒论》中用“苦酒”处有二。一处是第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苦酒汤方以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以上二味,内半夏于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该方的煎服方法比较特殊,以半夏为主药,“苦酒”、蛋清作为煎煮溶剂,以蛋壳置刀环上加火煎三沸,可见其煮得非常轻,取其祛痰、敛疮、利咽的功能。 另一处是在第条乌梅丸的炮制方法中,“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中就记载了以苦酒渍乌梅做成方便保存和携带的固体醋,乌梅本就味酸,经苦酒浸泡后后期酸味更重。乌梅丸是治疗蛔厥兼主久利的药物,乌梅经过苦酒浸泡,取其酸味能够安蛔,以及酸味能敛,可以敛肠而止久利。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伤寒论中不同酒类的使用
- 下一篇文章: 三一百草堂系列健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