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逼心子悬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子悬,亦名胎动逼心、胎气上逆、子朝、胎气上逼。 是指妇女妊娠四至五个月后胎动不安,心胸胀满,痞闷不舒的病症。 多因平素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孕后阴亏于下,气浮于上,冲逆心胸所致。 《普济本事方》:“子悬者,浊气举胎上凑也”, 《妇人大全良方》:“紫苏饮治妊娠胎气不和,怀胎迫上胀满疼痛,谓之子悬”, 《胎产证治录》:“孕妇胎气上攻,心腹胀满作痛,名曰子朝,宜服顺气安胎饮。” 目录 一、子悬用方 二、综合症状用方 三、其他症状用方 一、子悬用方 1.紫苏饮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十。 别名: 七宝紫苏饮(《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管见良方》)、 紫苏和气饮(《古今医鉴》卷十二)、 紫苏散(《证治准绳·伤寒》卷七)、 紫苏饮子(《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简易》)、 紫苏汤(《胎产要诀》卷上)。 功用: 1.《证治准绳·伤寒》:能安活胎,亦下死胎。 2.《医学心悟》:催生顺产。 主治: 1.《普济本事方》:妊娠胎气不和,怀胎近上,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兼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产。 2.《证治准绳·伤寒》:伤寒头痛发热,遍身疼痛。 3.《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妇人瘦弱而月水不至,或面色萎黄,好吃茶;妊娠喘急,两胁刺痛胀满;孕妇背板痛。 4.《医略六书》:孕妇浮肿,胎动脉浮者。 组成:大腹皮,人参(去芦),川芎(洗),陈橘皮(去白),白芍药各半两,当归(洗、去芦薄切)三钱,紫苏茎叶一两,甘草一钱(炙)。 方中白芍,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作赤芍; 《胎产秘书》作白术。 《女科指掌》有砂仁: 《灵验良方汇编》有香附,无人参。 用法:上各锉细,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盏半,加生姜四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方论及验案详见紫苏饮专篇。 2.紫苏饮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功用:理气护胎,达生安胎。 主治:子悬。 组成:苏梗,白芍,大腹皮,归身,茯苓,香附,川芎,甘草,陈皮,乌药,人参,生姜,枳壳,滑石,砂仁。 用法:加带须葱白头,水煎服。 3.紫苏饮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主治:子悬。妊娠胎上逼心,胀痛闷绝。 组成:紫苏,白芍,陈皮,川芎,当归,甘草,黄耆,大腹皮,白术,乌药,木香,香附,厚朴,黄芩,葱白,艾。 方论:妊娠胎气上冲,动而复安,此其常也。至于胎逼神明,甚或胀急痛闷则危甚矣。是方专为胀痛而胎不安,故用术、陈、乌、厚、附、腹、紫苏以消胀定痛,而芎、归、艾、耆、术则所以安胎而兼补气血也。甘草以和之,配白芍而止痛;葱白以开之,合紫苏而胀除,一剂之后,胀除痛定,仍用四物、四君、杜、断、益、芩为中正不易之法。 4.紫苏饮 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二引《便产须知》。 主治:子悬。妊娠六七月,怀胎逼上腹痛。 组成:紫苏叶一两,大腹皮(炙),川芎,当归各三钱(去芦),粉草一钱,人参。 方中人参用量原缺。 用法:分三服。水一盏半,加生姜四片,葱七寸,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5.安胎易产紫苏饮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功用:束胎。 主治:子悬。 组成:苏梗八分,人参,广皮,甘草各五分,当归一钱二分,川芎七分,白芍,条芩,白术,枳壳各一钱,大腹皮三钱(盐水炒),砂仁大分(炒,去衣,研)。 (一方有制香附、姜汁炒厚朴各一钱,葱头五个)。 用法:加黄杨脑七个,水煎,怀胎八九月服。 加减:体虚,加人参。 6.大紫苏饮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功用:通利胸膈。 组成:大腹子,诃子(炮、去核),桑白皮,厚朴(去粗皮,姜制,炒),人参(去芦)各三分,陈皮(去白),紫苏叶各一两,草果(炮),五味子(去枝),茯苓(白者,去皮),甘草(炙),桔梗(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盐一字,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验案:子悬。 《赤水玄珠·医案》:费少垣乃眷,妊已九月,痰多喘嗽,胎气上逆,眼撑不起,两太阳微疼。予曰:此子悬症兼痰火也。以大紫苏饮为主。才服一贴,逆即不逆,胸膈顿宽,唯咳嗽不止,与七制化痰丸而安。 7.知母补胎饮 来源:《女科万金方》。 别名: 知母转胎饮(《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知母安胎饮(《女科切要》卷三)。 主治:子悬症。妊娠七八月,胎重如石,行步艰难,脾胃虚弱,时有气急冲心,胸前胀满,咳嗽,误食热毒,胎气不安者。 组成:知母,苏叶各二分,枳壳四钱,益母草,黄芩,滑石各五分,白芍药二钱,甘草,香附各五分。 用法:上用水一钟半,煎七分,空心温服;滓再煎。 8.竹叶安胎饮 来源:《胎产指南》卷一。 主治: 1.《胎产指南》:子悬,孕妇心惊胆怯,烦闷不安。 2.《胎产秘书》:子烦。 组成:当归二钱,白术二钱,人参一钱,川芎七分,甘草四分,陈皮三分,黄芩八分,枣仁一钱,远志八分,麦冬一钱,竹叶十片,怀生地一钱五分。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 加减: 若其人烦渴,加竹茹一丸; 有痰,加竹沥七分酒杯、姜汁一杯; 如虚人,加人参二三钱; 如脾胃常泻,减生地、枣仁。 9.安胎扶元饮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功用:安胎扶元。 主治:子悬。 组成:枳壳(麸炒),制香附,川续断,白术各一钱,丹参,前胡,黄芩各八分,阿胶一钱半(蛤粉炒),苏梗一钱,广皮五分,砂仁末六分。 10.安胎顺气饮 来源:《胎产秘书》卷上。 主治:火盛胎热,气逆凑心所致子悬。 组成:紫苏,陈皮,白术,当归,川芎各等分,人参,甘草各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砂仁三粒,木香三分。 用法:磨汁,加生姜,水煎服。 11.解悬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二。 主治:妇人怀抱忧郁,肝气不通,以致胎动不安,两胁闷痛,如子上悬。 组成:白芍一两,当归一两,炒栀子三钱,枳壳五分,砂仁三粒,白术五钱,人参一钱,茯苓三钱,薄荷三钱。 用法:水煎服。一剂闷痛除,二剂子悬定,三剂全安。去栀子多服数剂,尤妙。 12.解郁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功用:开肝气之郁结,补肝血之燥干。 主治:妊娠怀抱忧郁,肝气不通,以致子悬,胎动不安,两胁闷而疼痛,如弓上弦。 组成:人参一钱,白术五钱(土炒),白茯苓三钱,当归一两(酒洗),白芍一两(酒炒),枳壳五分(炒),砂仁三粒(炒,研),山栀子三钱(炒),薄荷二钱。 用法:水煎服。一剂而闷痛除,二剂而子悬定,至三剂而全安。去栀子,再多服数剂不复发。 加减:加薏仁三四钱尤妙。 13.加味归脾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子悬。妊娠四五月,因脾郁而致胎气不和,逆上心胸,胀满疼痛不安者。 组成:人参,黄耆,白术(蜜炙),茯苓,枣仁各二钱,远志(制),当归各一钱,柴胡,山栀仁,枳壳(麸炒)各八分,木香(不见火),炙甘草各五分。 用法:加龙眼肉七枚,水二钟,煎七分,空腹服。 14.加味四君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子悬。妊娠四五月,胃热而致胎气不和,逆上心胸,胀满疼痛不安者。 组成:人参,白术(蜜炙),茯苓,枳壳(麸炒),柴胡,黄芩,山栀仁(炒)各一钱,甘草五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15.四君芎归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妊娠四五月,胎气不和,逆上心胸,胀满疼痛,名子悬,脾虚而不安者。 组成:人参,白术(蜜炙),茯苓,当归,川芎,砂仁,炙甘草各一钱。 用法: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16.乌梅四物汤 来源:《医门八法》卷二。 功用:养阴血,生津液。 主治:痢后阴虚,或潮热,或自汗者;噎证服独梅汤,噎减而怒亦减,阴血津液不足者;头痛阴亏血虚,烦热内热,遇热痛甚者;妊娠子烦、子悬、子痫、子嗽、子淋,阴血不足,肝气不调者。 组成:大乌梅五个(去骨),归身五钱(炒),白芍三钱(醋炒),生地三钱,熟地三钱。 17.下气汤 来源:《女科指掌》卷三。 主治:子悬。 组成:苏叶,陈皮,桑皮,茯苓,青皮,白芍,大腹皮,甘草。 18.子悬汤 来源:《脉症正宗》卷一。 主治:子悬。 组成:生地二钱,当归一钱,白芍八分,丹皮八分,黄芩八分,栀子八分,木通六分,杜仲八分。 用法:水煎服。 19.子悬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子悬。妊娠四五月,君相二火以养胎,平素火盛,以致胎气不和逆上,心胸胀满疼痛。 组成:人参一钱,当归身,白芍各二钱,黄芩,丹参,苏叶,陈皮,砂仁,香附(制)各八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20.黄芩汤 来源:《古今医彻》卷四。 主治:子悬。 21.香苏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 别名:神授香苏散(《保命歌括》卷六)。 主治: 1.《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绍兴续添方):四时瘟疫、伤寒。 2.《医方集解》: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 3.《叶氏女科证治》:妊娠霍乱。 4.《杂病广要》:鱼蟹积。 5.《医方简义》:子悬。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三次;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22.通肝散 来源:《辨证录》卷十二。 主治:妇人怀抱忧郁,肝气不通,子无血荫,以致胎动不安,两胁闷痛,如子上悬。 组成:白芍一两,归身,川芎,茯苓各三钱,郁金,薄荷各一钱,香附,神曲各二钱,陈皮三分,苏叶五分,白术五钱。 用法:水煎服。 23.调中和气散 来源:《盘珠集》卷下。 主治:子悬。胎热气逆,胎上攻心,不知人事。 组成:苏梗,砂仁壳,石膏(不可多),知母(炒),川柏(炒),前胡,百草霜。 二、综合症状用方 1.异香四神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别名:四神汤。 功用:调血顺气安肠。 主治:妇人室女血气不调,及胎前产后诸疾。 组成:香附子(去毛,炒)半斤,乌药(炒)四两,甘草(炙)一两。 用法: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或用葱白三寸同煎。 《东医宝鉴·杂病篇》引本方有陈皮三钱。 加减: 妇人气血不顺,心胸痞满,加紫苏叶; 惊忧闷气,喜怒伤神,心满腹痛,面目虛浮,及一切气疾,加石菖蒲; 血脉不调,血膈翻胃,呕吐饮食、及脾胃感冷,加老姜一块(炒令黑,切作五片)、盐少许; 血积、血晕闷、血癥、血刺痛,煎熟加好醋一呷; 经血行时,被风雨或惊忧相并,经候不时,而成搐脉,腹痛紧张,腰腿疼痛,加炒茴香一撮; 血气不顺,喘满气急,面目浮肿,加生姜、紫苏叶; 唾血,咯红痰,喉中腥气,加黄桑叶三四皮,花桑尤佳; 血涩气秘,大便结滞不通,加枳壳数片或去白青皮; 经络感热,经水沸溢,血脉妄行,而成热崩,加生地黄; 败血攻冲脾胃,血噎,气血嗽逆,加生姜三片,柿蒂五个; 血气皆闷,心腹刺痛,加良姜、赤芍药,以水、酒各半盏同煎; 胎娠伤食,胸膈不快,噎气食臭,心腹紧满,加南木香或缩砂仁; 子悬,加姜片、紫苏;寒疝,加炒吴茱萸; 颓病,先用此汤,兼以树根(或枝梗)同葱白以花椒煎汤,熏洗子肠。 2.玉液金丹 来源:《良方集腋》卷下。 主治: 1.《良方集腋》:胎前、临产、产后以及室女停经不至、潮热等症。 2.《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月经不调。 组成:人参二两(老山者佳),归身一两二钱(酒炒),白术八钱四分(制),川芎二两四钱,茯苓六两四钱,阿胶二两六钱(酒化),甘草三两二钱,蕲艾六钱七分,生地一两二钱,黄耆一两二钱(蜜炙),白芍一两六钱(酒炒),苁蓉一两二钱(漂淡),麦冬二两五钱(去心),香附二两六钱(四制),川贝二两二钱(去心),广皮一两六钱(盐水炒),川断六钱四分(酒炒),枳壳一两二钱,杜仲二两六钱(姜汁炒),楂肉八钱四分,血余八钱四分(煅净),厚朴一两五钱(姜汁制),山药四两三钱,苏叶二两五钱,建莲六两四钱(去心),羌活八钱四分,木香八钱五分,沉香一两六钱,砂仁二两九钱,西珀八钱四分,丹参四两二钱,黄芩一两二钱,菟丝子三两二钱,益母草六两四钱,大腹皮八钱四分,潼蒺藜二两二钱。 用法:先选择药料,日中晒燥,各磨细末,照方称准,用炼蜜五斤,并酒化阿胶和匀,于石臼中杵六千硬为丸,每丸二钱,再晒极干,用朱砂为衣、白蜡为壳,藏贮燥处。 初孕疑似之间,腹胀呕吐,用蔻仁三分煎汤下; 头晕,用防风八分,煎汤下; 头眩,用炒金银花一钱五分,煎汤下; 胎动不安,用艾绒五分,子芩一钱,煎汤下; 子呛,用桑白皮五分,煎汤下; 子烦,用淡竹叶七片,煎汤下; 子悬,胎动不安,如物之悬于虚中,宕而难住,神昏身狂,用赤茯苓八分,葱白一个,煎汤下; 子冒,危于子悬,血热心火太盛,胎气上冲于心,胞冒于心上,面红,牙关紧闭,气绝欲死,用麦冬一钱,羚羊角五分,煎汤下; 子肿,用五加皮一钱,赤苓皮一钱,煎汤下; 子淋、用车前子一钱,煎汤下; 漏胎,用原生地二钱,煎汤下; 尿血,用粳米煎汤下; 小便不通、用冬葵子八分,煎汤下; 潮热,用知母一钱五分,煎汤下; 咳嗽,用杏仁一钱二分,桑白皮五分,煎汤下; 感冒、疟疾,用苏梗四分,荆芥五分,煎汤下; 跌扑损胎,用白术五分,当归一钱,煎汤下; 半产,用益母草二钱,煎汤下; 临产交骨不开,用龟版三钱,煎汤下; 横逆难产,数日不下,及胎死腹中,用川芎一钱,当归二钱,煎汤下; 胞衣不下,用牛膝二钱,檀香一钱,煎汤下; 恶露不行,用五灵脂五分,桃仁五分,生蒲黄五分,煎汤下; 产后喘,或藕汁半杯或姜汁三匙,当审症用之; 虚脱,用人参五分,煎汤下; 胎前产后痢,用米仁三钱,煎汤下; 产后肿胀,用茯苓皮一钱五分,当归一钱,煎汤下; 褥劳,用官燕三钱,煎汤下; 倒经吐血,用藕汁下; 崩漏,用淡白鲞三钱,煎汤下; 经期或前或后不准,以致艰于受孕,每逢天癸时服三丸,即能调经受孕,开水送下; 胎前产后患症不一,不及遍载,俱用开水送下。 3.芩术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胎气上逼。 组成:子芩三钱,白术(蜜炙)一钱五分,阿胶(炒珠)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加减: 风邪,加干姜、豆豉各一钱; 寒,加葱白三茎; 热,加天花粉一钱; 寒热,加柴胡一钱; 项强,加葱白三茎; 温热腹痛,加白芍一钱; 腹胀,加厚朴(姜制)一钱; 下血,加熟艾、地榆各一钱; 腰痛,加杜仲(盐水炒); 惊悸,加黄连一钱; 烦渴,加麦冬(去心)一钱,乌梅一个; 思虑太过,加茯神一钱; 痰呕,加旋覆花、川贝母(去心)各一钱,或酌用半夏曲一钱; 劳役,加黄耆一钱; 气喘,去白术,加香附(制)一钱; 便燥,加麻仁一钱; 素惯难产,加枳壳(麸炒)、苏叶各一钱; 素惯堕胎,加杜仲(盐水炒)一钱; 若素血虚,加当归、川芎各二钱。 三、其他症状用方 1.桑寄生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七。 功用:安胎清气。 主治:妊娠胎气上攻,肩项拘急,头目不清,或间有呵欠。 组成:真桑寄生,白茯苓,大川芎,干地黄各半两,吴白术十八铢,黄耆,甘草各六铢。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匕,以枣汤调下,不拘时候。 2.桑寄生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七。 功用:安胎止痛。 主治:胎动逼心,烦闷欲绝。 组成:桑寄生,当归(锉,微炒),芎藭,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散气消闷散 来源:《胎产秘书》卷上。 主治:妊娠因多怒气,胸膈满闷,或服顺气耗气药太过,以致满闷益增者。 组成:人参一钱,白术二钱,川芎三分,木香(磨汁)三分,苏叶,条芩,甘草各三分,姜三片。 用法:水煎服。 4.第一和剂汤 来源:《产论》。 主治:妊孕苦心下迫者。 组成:附子,白术,黄耆,芍药各一钱,当归,干姜,芎藭,茯苓各五分,桂枝,甘草各一分。 用法:上以水二合半,煮取一合半服。 5.桂姜饮 来源:《卫生鸿宝》卷五。 本方名桂姜饮,但方中无桂,疑为“梅姜饮”之讹。 主治:临月胎上逼下,呕哕欲死。 组成:乌梅肉十枚,生姜三片。 用法:煎汤灌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日本京都。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10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偏方一味能治呼吸系统疾病的奇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