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能食是有热,热则消谷化食,阳明病,能吃是里多热。古人以风为阳邪,所以说中风。“不能食”,胃虚停水,故不能食,水性寒,所以名中寒。这是以能食与否而分辨阳明病为中寒、中风。当然不能食也不能确定有停饮,开始能吃,说明里有热,若大便不通,里有实甚也不能吃,这说明有燥屎。当病在开始的时候以能食与否区别阳明病的这二种证是可以的。但要准确辨证,还需看小便,赤则有热有实,清则有寒有饮。

第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jiǎ),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水就停在上面,所以不能食。“手足戢然汗出”,阳明病法多汗,如果手脚也不断出汗,那大便就硬。大便硬,又因尿不利,水谷不别,此欲作固瘕。固是坚固,瘕是时聚时散,谓之瘕,也就指大便有硬块,但开始硬后面还是稀的,是初硬后溏。小便不利,本来应大便干,胃中有寒饮,有水在里,所以先硬后溏,水谷不别,水要走大便,大便虽干,加上水成固瘕之便了。可见上一条的中寒是停水。

第19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初欲食者”,就是开始由太阳转属阳明,能吃。能吃说明里有热,有热小便应该自利,而反不利,大便自调。这也是水谷不别造成的。“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说明太阳伤寒表证未去,这是由太阳伤寒初传入里而并发阳明病的情况,病还在太阳阶段,机体还是要从表解,要加强津气,故胃功能亢奋。胃气强到相当程度,就会发生瞑眩状态,就发狂,出一身汗,病也就都好了。这是因为“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不是奄然发狂,汗出而解之后脉紧,而是其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时脉紧。也就是正邪相争,正气胜了就会汗出而愈。太阳伤寒则脉紧,要传里时能吃,胃气强,虽然小便不利,不会变成水谷不别的腹泻。这是人的生理机能要从表解除疾病,胃气强能胜水,汗出表解,小便不利也就好了。

这说明这还不是真正的阳明病,也没真正发生太阳阳明并病或病很轻,是自愈之状。如果病日久,也有发生瞑眩的,奄然发狂不是个坏现像,烦躁一阵出一身汗病就好了。这说明治病不能伤正,胃气亢奋起来,就能自愈。如果用泻法,或清法就不对了。所以表证时就要从表解除疾病,“脉紧,骨节疼痛,翕翕如有发热”,但外热不那么甚,正气恢复就能自愈。

第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是戌上而非戌时,即15时至19时。阳明病属实热,法当下,而15-19时正是阳气下降时,顺应阳明病解之机也与承气汤药理相应。故阳明病欲解当在此时。

从第条到06条,虽都冠以阳明病,但所述证与前面的阳明病提纲和总论都不同,主要是提醒注意鉴别阳明病与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蓄血病的区别,防止误治。

第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如果不能吃,是胃虚停饮,不能再撤热,故攻其热必哕,即哕逆。这是因为有胃中虚有寒饮的关系,胃中虚不能攻伐,有寒饮用温中去饮的法子可以,吃下药不行。苦寒药也不行,由于人本虚,攻其热必哕。这是告诉我们,阳明病有不能吃的情况要注意,不要简单地看作实证而攻下,不能吃大多是胃虚寒多饮的太阴病。

第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脉迟为有寒,胃虚有饮,也就是有寒,脉就迟。胃虚有饮不想吃,若吃的过饱,过食伤胃,又不能消化,就会郁积生热。里有热人就烦,同时因有停饮水不下行,必小便难而头眩。这是欲作谷疸。古人把黄疸分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谷疸是消化不良,有热有湿,湿热郁积。《金匮要略》说,“谷疸之为病,发热恶寒而不能食,食则头眩,心胸不满而烦”,治用茵陈蒿汤。与这里讲的一样,胃虚停饮不能食,食难用饱,饱则烦,同时头晕。胃虚消化不了谷物,郁热就烦,有热又有湿,湿热相结就发黄,古人称之为谷疸。同时应有小便难,“虽下之,腹满如故”。实可攻,虚不可攻,否则更满。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其标志就是脉迟。

第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里热,蒸汗外出,依法当多汗,如果反无汗,原因很多,这条说的是虚,主要是胃气虚、津气虚,同时应该伴有体表停水。胃虚不能消化水谷,津液就虚,长期如此,现在又出现阳明病,当有汗而反无汗,这是胃虚,不能吃承气汤,如果大便硬,只能按脾约治,吃麻子仁丸。

第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一云冬阳明)。

阳明病应该有汗而反无汗,呕而咳是少阳病,还没到阳明病大热汗出的时候,所以无汗,而小便利说明里有热。二三日呕而咳者,就是由半表半里传里的时候,里有热,但没到汗出的时候。手足厥不是寒厥,是热厥,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因少阳病,津液竭,应吃柴胡剂,津液得充,胃气因和。津液竭,而且热往上攻,所以呕而发热必苦头痛。这是柴胡证。假设不咳不呕,手足不厥,既无少阳病而热又不甚,那头就不痛。这说明,热在里有上行有下陷,上行则头痛,但没到里热实,所以不汗出。

第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云冬阳明)。

头眩是停饮的关系,胃中停饮则头眩,应该用苓桂术甘汤,起则头眩,是水气往上冲胸,呕吐,应该用吴茱萸汤。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是热亢于上,故能食而咳。这与中风、中寒辨证一样,中风,里有热上亢,一旦波及肺则咳,又热又咳,嗓子因咳而伤,故痛。

第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热不得外越,小便再不利,湿也不得下泻,心中必懊憹,身必发黄,这都是郁热在里又有湿,二者结合必发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黄疸病的病因。

第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被热”是指火攻,受火攻而只是额上微汗出,别处无汗,热不得外越,而小便再不利,湿热相结必发黄。道理同上条一样。

牛哥杨思远

喜欢就打个赏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