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与分类看中医中医理论到底在讲些什么
高三那个暑假,我极快速的排除了可能会导致头秃的我很喜欢的物理专业,以及就业前景不太光明的生物专业,选择了另外一个令人好奇的专业——神圣的“中医学”,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用药好像调兵遣将”看上去是一件很酷很好玩的事情,那时候,我以为中医属于语文,它讲究逻辑推理,充满神秘的色彩,只要掌握了原理便能熟练运用,尽管它现在看上去也确实是这样。 然而,随着阅读书籍的深入,我渐渐发现我与这个学科之间的格格不入。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不能够接受对一个应用性如此强的学科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那到底谁有理),“自圆其说”“大多是”等等这些的存在,但我同时又找不到程序化的方法,来丈量或规矩,指导如何精准的用药。 这太主观了。 大二时候开的同乡会,有一位学中医但是现在不行医的师兄说,“什么木克土、土克水,我是理科生来的”另外的师兄起哄说,师兄数学很好的,分呢。 大五的时候,有位同学想放弃中医,转去读物理,他曾问我什么是浊阴归六腑,什么是浊阴上逆,最后几近崩溃,他的高考成绩多,填志愿的时候原本有很多的选择。 新冠期间,有一个视频采访到喝中药治好的病人,他说,我喝中药,我也相信中药,但我不相信中医理论。 这让我特别难过,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各大中医学科的基石,大部分的学子理解它的字面含义,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流于表面,明白不了,可是大部分的学子都这么的学,为什么呢。而但凡你认真的学了,企图理解并应用,便容易要么陶醉其中,要么被绕晕,几近崩溃,放弃中医。聪明的人,可能直接跳过中医基础理论,去搞方证、药证对应了,还有的人,选择了一个相对靠谱的体系,找几个靠谱的老师学一学,最后临床也能非常厉害。 那么中医理论到底在讲什么呢?为什么各家之间各说各话?剔除理论,保留中药是否是正确的?仅仅方证对应,是否足够?由于中医理论涉及到中医的方方面面,我不愿意也不能就此跳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走了很多弯路,耗费心力。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刚入门的师弟师妹,或者感到迷茫的学子看的,希望通过这一篇文章,让大家对中医的构建清楚一点点,更理解一点点,更包容一点点。 以下仅代表本人目前局限性观点,不保证正确,欢迎理性讨论。 (由于文章太长,所以分了几次发送,有兴趣的可以点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7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倪海厦老师诊疗医案胃痛,痔疮,焦虑复诊
- 下一篇文章: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胸部不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