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作为中医理论的载体、临床治病的主要工具,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目录制管理的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上市经典名方产品的二次开发、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研发,是经典名方研发的三条路径

点击阅读原文。

基原、炮制、剂量等问题是制约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道门槛。为此,中药大品种联盟,遴选相关文献,供研发者参考。

黄连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武胜萍1,徐立鹏1,2,刘洪兴1,仝小林1通讯作者

(1.中国医院,北京;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黄连在众中药之中历来都占有举足轻重之位,亦被医家所重而得到广泛应用,时至今日随着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两者联系的日趋紧密,黄连及其所在组方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全新的派生?演绎,且针对不同的病种其用量也更为考究,但究其影响因素及确切用量尚缺乏明确性指导意见,本研究对相关的现代中医黄连临床用量文献进行挖掘,试给出了其合理的用量范围及影响因素,供医者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研究所选资料源于中国知网,检索~年的主题词为“黄连”(黄连素排除)的所有文献,经过人工筛选获得与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报道篇(包括临床试验与个案)并以此为原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初步探究?

1.2方法从篇文献中逐一提取黄连的用量信息,并参考文章试验方法或医家经验观点进而总结可能影响黄连用量的相关因素(如病种?患者年龄?剂型用法等)?

2研究内容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涉及黄连应用的所有疾病名称及其用量信息,并进一步深入探讨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

2.1主治病种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涉及病种繁杂,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领域均有覆盖,主治病症多达60余种(表1)?

2.2用量范围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文献的逐一分析得出,黄连每日单剂用量范围极宽,为1.5~40g,其主要影响因素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探讨?

2.2.1年龄文献中案例涉及病患的年龄跨度很大,1个月至82岁,为便于统计分析,现选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数据来初步研究年龄与黄连临床用量的关系?原始资料中随机提取例处方,剔除10例未标示处方量的数据;以6岁为分界点将例数据分为两组,两组均数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故进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黄连用量在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利用快速聚类(K-均值聚类)法,将黄连用量分为两类,其中心值分别是3.61?9.04,故建议黄连的用量在临床上可以3.6g?9g分别作为其参考基准值?

2.2.2病位依据表1,选取黄连阿胶汤治疗各种疾病的病案,并从中进一步筛选获得数据量最多的三类病位数据,即:消化系统(不含小儿肠道疾病)?皮肤科?神经系统共89条数据,研究黄连用量与病位的关系?因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进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提示,四类不同病位之间的麻黄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3给药方式在文献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黄连在各系统疾病的应用极广,其给药方式也灵活多变,除常规煎剂内服外,外用法的妙效也得到充分发挥,如外敷?离子导入?直肠滴注等,现以小儿腹泻为例试分析内服与灌肠给药黄连用量的差异?原始资料中随机提取例,剔除5例未标记用量的处方,按照口服与灌肠不同的给药方式分为两组,进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在小儿腹泻治疗上口服中药煎剂与灌肠给药黄连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利用快速聚类其中心值分别是4.53?16.67,显然,不同的给药方式亦是影响黄连用量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

2.2.4病性按疾病特点和病程长短将“病性”分为慢性?慢性病急性发作和急性三类,然后将年龄?病位2个研究的条数据进行合并,分析后发现慢性病急性发作一类数据量过少,所以在此仅讨论急?慢两类,剔除8条慢心病急性发作数据后剩余数据仍以6岁为分界点,将数据划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两组数据均不服从正态分布)研究病性与黄连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岁的患者用量在不同病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究其原因无外乎黄连苦寒,小儿脏娇,且儿科与黄连有关的急?慢性病多集中在胃肠道系统,故虑及小儿脾常不足之性,医者用药谨慎,剂量普遍偏小;此外,虽同为慢性病但亦有别于成人,小儿机体生机蓬勃,脏器清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且宿疾较少,病情相对单纯,如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轻药可愈?6岁者的黄连用量在不同病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仍以快速分类法(K-均值聚类)将其分为两类,其聚类中心值分别为15.48?9.63?根据“急病重用?慢病轻量”的原则,针对6岁以上患者病性的不同,建议可参考如下黄连用量:急性病15g,慢性病10g?

除却病程长短黄连用量存有差异,针对同病异证一类的病性差异,用量亦截然有别,仝小林认为糖尿病大致分为郁?热?虚?损4期,郁?热阶段以实证为主,火热偏盛,黄连用量宜大,一般15~30g;虚?损阶段以虚证为主,或虚实夹杂,火热不甚,黄连用量不宜偏大,一般15g左右;黄连清火泄热功著,兼备降糖,对血糖极高,甚或出现糖尿病酮症者,亟需清泄火毒,直折火势,黄连用量可达60~g,如是方能速消火势,力挽危急?

2.2.5服药法黄连服法不同,不仅功效有别,用量亦异?《伤寒论》用滚沸如麻之汤浸渍分服,重其无形之气,不重其味,取轻扬上达之性,攻邪热凝聚之痞,是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金匾要略》泻心汤则水煎顿服,以苦寒之味,深达血分,清热,除邪,通腑,降逆,治上焦热盛动血?张从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方,易其用量,黄连仅用3g,沸水渍5分钟,去渣顿服,治疗口鼻生疮,药轻力宏,对上焦郁热疗效甚佳,而避其泻下之弊?

2.2.6配伍《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这是限制黄连大剂量?长期服用的主因?实际用药过程中经过适当巧妙的配伍,黄连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则可大大减少或缓解,临床上常配伍辛温药味,如干姜?生姜?吴茱萸?肉桂等以除后顾之虞?“苦寒伤胃”主要指败伤脾胃阳气,中焦冰伏,阳气徒伤,运化失常,进而变生他证?配伍辛温之品,一方面以温制寒,是谓制性存用之意;另一方面,辛苦并用,取辛开苦降之法,之于开畅气机,燮理中焦尤为合宜?仝小林在治疗糖尿病时常用干姜或生姜与黄连相配,黄连与干姜的常用比例为6∶1,黄连与生姜的常用比例为4∶1,脾胃虚弱的患者可增加生姜或干姜的用量,使连姜之比达到2∶1,甚则1∶1,至此可得黄连最佳之用,摒其最寒之性?

2.2.7炮制黄连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各种生物碱会发生或增或减的变化,但各生物碱总含量变化不大,这正中“制性存用“之意,经过炮制之后黄连其性去之大半,其用仍存?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刘荣禄认为在病症?病因?脉象?用药?剂量相同情况下,薄片和完药及粉剂的不同,其都能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便有快慢之差异,由此反观之,为缩短疗程,改善药效,应用不同方法炮制的药物时应注意药量大小也当有异?有研究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癌术后腹泻患者,大便日行30~40次,辨证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方中黄连用量大至40g,但皆为炒制?

3不良反应

“据少数中医书的记载,谓过极大量,可有恶心?呕吐?气短?发痉”?医院用银花?黄连?黄芩煎剂治疗8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过程中,出现腹鸣11例,腹胀兼腹鸣3例,多尿l例;医院以%黄连煎剂治疗52例百日咳患儿,其中有2例出现腹泻?动物实验证实,黄连素对胃肠道?膀胱平滑肌有兴奋作用,故临床上应用黄连治疗可出现恶心?呕吐?腹鸣?腹泻?多尿现象;另黄连味苦也是引起胃肠不适症状的重要原因;鲍玉琴认为黄连素及黄连在临床应用中,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但黄连素比黄连的不良反应严重且频发,静脉注射比口服反应严重,有过敏史者,尤其有青霉素?链霉素过敏史者,对黄连素及黄连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报告一患者经辨证属阴虚内热,以当归六黄加味治之,方中黄连仅用3g,患者服药后20多分钟,突感头晕?舌麻?咽喉不适?脸肿,面及四肢起麻疹?瘙痒异常,2周后又服是方,于服药半小时后出现相同反应,后回顾病史发现患者有磺胺及青霉素过敏史?分析此患者之过敏反应,有些症状与黄连素过敏反应相似,此方药中黄连?黄柏均含有小檗碱,故考虑此患者过敏反应是黄连素所致?

4结语

中药剂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其临床疗效,其确定依据繁多,一般是根据药物自身的性质?性能?用药方法?病患自身?气候地理等多重因素综合分析而定,在对黄连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亦感药物用量确定的严谨性对疾病疗效的影响之大之深?

中药剂量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早已不仅仅是控制剂量的有效范围?保障用药安全等方面,当代中医药学者已经开始将各项研究逐渐移步至中药量-效关系上来,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指导下,借助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为临床医生筛选中药最佳剂量,优化中药处方,节约患者医药费用,减轻减少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以此推进中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43(2)。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

《方药不该以汤剂一概而论》

《迷失的经方剂量》

《日本津村的小柴胡制剂专利布局》

重要小贴士

中药大品种联盟近期正在征集专家库成员,我们殷切欢迎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愿意为中药大品种培育、为中药产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加入中药大品种联盟。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中的通知,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专家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