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之风雅,诗词中的中草药
马鞍山素来有“诗城”的美誉,自年起,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中国李白诗歌节)便在每年重阳节前后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31届。诗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抚慰心灵;中药是人们实践的积淀,护佑人生。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古诗,再到唐诗、宋词,我国的历代诗词字里行间,体现了中药与诗词的巧妙契合。 ▲《诗经》里的中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载有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中不但有很多植物,而且这些富于诗意的植物名字实际上也是防病治病经常用到的中草药,达种之多。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里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最早入药是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明清以后,中医以芦根入药,但主要使用的是鲜芦根。芦根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 《国风周南芣苢》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这里所说的“芣苢”实际上是车前草,其叶和籽都入药。车前子有利水清热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楚辞》中的药名 《楚辞》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及弟子所作的一部诗赋集,诗赋大多借物咏怀,反映了屈原怀才不遇、政治主张不被重视、忠贞报国之心难为的心境。诗赋中引用了许多植物名,亦是药名,也可反映当时流行或熟识的药物情况。 《离骚》中述及的药物名称有“芷”、“椒”、“留夷”、“揭车”、“杜衡”、“木兰”、“菊”、“芙蓉”、“艾”、“檄”(吴茱萸);《九歌·云中君》中有“兰”(泽兰);《九歌·湘夫人》中有“蓣”、“辛夷”;《九歌·大司命》中有“桑”、“麻”、“桂枝”。 01 药名诗 药名入诗,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中药的熟悉和中药知识的普及,体现了药名寓意与诗歌意境的巧妙契合。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满庭芳》词云:“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夜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词中巧借二十六味中药名,刻画出妇人思念远征沙场丈夫的缠绵之意,表达了因为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生死别离、田园荒芜的哀怨,您看出是哪26种中药吗? 清·赵瑾叔《本草诗》之荆芥 荆防入药本相须,更喜辛香作野疏。 鱼蟹河豚妨食物,举乡古拜隐方书。 皮膜里外风皆去,头首高巅热可除。 一捻千金真不易,管教疮疥净无余。 荆芥味辛温无毒,入肝经。乃血分之风药,常与防风相须为用。长于祛风邪,为风病、血病、疮病之要药。能解鱼蟹河豚之毒,散皮里膜外之风,除头首高巅之热,敷皮肤风肿之疮疥。 02 采药诗与种药诗 采药诗和种药诗反映了人们在采药或种药劳作时的心情以及药材生长的地域和环境。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司马光《采药圃》 吾爱韩伯休,采药卖都市; 有心安可欺,所以价不二。 如何彼女子,己复知姓氏; 惊逃入穷山,深畏名为累。 李奎《种药》 山中宿雨过,岭上明霞赤; 荷锄入南畦,药苗岂堪摘。 黄精种未锄,紫芝己盈尺; 隔木望茅茨,还归煮白石。 03 诗词与节日药俗 节日习俗是历史演变、风土人情、愿望信仰、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每个节日所运用不同的中药植物,表达特定的目的和愿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茱萸”即吴茱萸,吴茱萸煎剂和挥发性成分有很强的抗菌、抑菌和杀虫作用。 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为酒名,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 每一味中药,都有专属于它的动人名字,既可入药,又可入诗。医生们用药来医治身体上的疾病,诗人们用诗来抚慰人生中的痛楚,当这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时,便有了一种与人生甘苦无关的别样浪漫。 赶紧扫描管理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5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所谓风水好
- 下一篇文章: 18年一斤飙到元,今大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