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评书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评
上海中医药大学于业礼博士、张如青教授合著的《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于年出版。该书共收录36件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从文献编目、分类、命名、年代判定、文本校释、字词考证以及医学史、社会史等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是出土西夏医学文献研究领域又一高水平学术著作。 图1《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与辽、宋、金并立的一个朝代,地处中国西北,由党项人建立。黑水城是西夏西部的一座边防要塞,历经西夏、元、明三代,在明朝前期或中期废弃。20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英国人斯坦因等在黑水城遗址挖掘出了大量西夏文献,并掠至海外,现主要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和大英图书馆等。出土西夏文献主要包括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其中属于汉文医学文献的数量并不大,但对于宋元时期医籍传播和医学交流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孟列夫《黑水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李逸友《黑水城出土文书》、梁松涛《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医药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都曾对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但仍存在文献漏收、题名不当、分类不佳、研究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于业礼博士、张如青教授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医、文、史兼通的长处,以及长期耕耘于出土文献领域的优势,对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一、聚焦医学,重新编目《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收录文献的范围聚焦于医学,不仅收录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和大英图书馆所藏的黑水城出土医学文献,还增收了中国所藏的16件黑水城医学文献、混入敦煌文献中的黑水城医学文献,以及日本天理大学所藏的3件西夏时期医学文献(为张大千旧藏,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可能出于敦煌北区石窟),使既往学者搜集黑水城汉文医学文献时忽略的文献,在本次整理中得到补充。另外,由于佛经涉医文献的特殊性,多为辗转传抄而成,并不能很好反映宋金元时期医学发展情况,则未予收录。《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将收录的文献重新编为36目,制成“出土西夏汉文医学文献情况表”,列出每件文献的序号、收藏地、原编号、文献名称和分类,既令人一目了然,也方便以后学者继续开展相关研究。二、斟酌题名,与实相符图2Or./ 既往研究中,有些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的命名不当,或未予录名,《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新的拟名。例如原编号Or./(见图2)的写本残片,仅存4行23字,马继兴先生认为所记内容为摘引自古书的诊脉之法,故命名为“不知名脉法残片”,《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则详细考证该残片文字,发现内容见于北宋朱肱所著《活人书》卷二《问三部之位》中,因此将残片的题名重拟为“《活人书》残片”,使名实更为相符。又如原编号M1·(见图3)的写本残片,现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载医方三首,包括一首完整方和两首残方,分别是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和白虎汤,均出自《伤寒论》。马继兴先生将该残片命名为“《伤寒杂病论》丁本”,但《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发现该残片与现存各种通行本《伤寒论》存在差异,并非《伤寒论》原书,而是具有“类证伤寒”性质的《伤寒论》类编本残余,故新拟名为“类编本《伤寒论》残片”,这个题名是更加合理的。图3M1·三、深入考证,还原真相图4敦煌医药文献龙《本草经集注·序例》(部分) 《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在文本内容考证方面,也取得了较多新成果。有的发现属于纠正了前人研究的错误,有的则是补充了既往研究的缺失,对于更好地还原宋金元及西夏时期的医学发展水平有很多帮助。如原编号A21写本医书《神仙方论》中载有一“姜合丸”,治疗脾胃不和,方用“丁香半两”和“半夏半两,汤洗七变(遍)”。其中“汤”字,此前有学者认为同“烫”,《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则认为原文用“汤”字文义妥切,“汤洗”,即以热水洗,并举敦煌医药文献龙《本草经集注·序例》中半夏“以热汤洗”之例(见图4)。“汤洗”在古医籍中用例不少,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吴茱萸汤即有“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因此《文献研究》的观点当是正确的,纠正了前人研究错误。在《神仙方论》中,还载有一首名为“潘家黄芪丸”的医方,此前学者未能考证出“潘家”的具体情况,推测可能是当地的医家或者药铺,而《黑水城出土汉文医学文献研究》利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发现“潘家黄芪丸”实际出自东京保康门之“潘家”。长期以来,中医学界的学者对于中医古籍研读较多,但对于非医史料,特别是文人笔记等材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8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师科普中药别名大全表格版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