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辨治青光眼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条:,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方证对应”,因此吴茱萸汤可以用来治疗许多疾病,只要方证对应就可以取得疗效。吴茱萸汤可以用来治疗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征)表现有呕吐、疼痛、四肢逆冷的,效果很好;还有就是脾胃虚寒出现“干呕,吐涎沫,胸满者”的可以使用;还有就是用来治疗头痛了,症状如果是“干呕,吐涎沫,手足逆冷,有头痛者”那么就会效如桴!;那还有青光眼眼压高也会引起强烈的头痛,眼珠胀痛欲脱,严重的也会伴随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或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这时候也可以用吴茱萸汤为主为主来治疗青光眼,其病机就如王付老师所说的:“阳气虚弱、寒从内生、浊气上扰清窍”,使用吴茱萸汤就是要达到“温阳散寒,补益中气降泄浊逆”

以下为徐书和王付老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案例:

加味吴茱萸汤治疗青光眼(《徐书屡用屡效方》)

青光眼属虚寒证,温通厥阴复聪明

余临证常遇青光眼兼见厥阴虚寒证者,可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加味治疗。

吴茱萸10g,党参10g,车前子15g,生姜10g,红枣20g。

西医将青光眼分为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青光眼等几种类型,以眼压增高引起的眼睛胀痛、视力模糊为主要症状。另外其发病多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厥阴虛寒证候,与吴茱萸汤的病机非常相似,故余从大量的临床中总结出加味吴茱萸汤。

余临证常遇青光眼兼见厥阴虛寒证者,可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加味治疗。

水液的代谢靠肾气蒸腾气化,当肾阳虚衰,水寒木郁之时可形成厥阴虚寒证。轻者可见恶心、呕吐、吐涎沫、头痛;重者可凝聚成块,形成肿瘤。正如《内经》所说“阳化气,阴成形”。水得温则化,得寒则凝。吴茱萸汤见于《伤寒论》第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为厥阴虚寒的专方,可破冰解冻,改善脑部及眼底的水液代谢障碍,加利水明目之车前子,治疗青光眼及脑积水,临床用之有佳效。

史某,女,17岁。年12月20日初诊。

现病史:眼压高4年,视物模糊,眼胀,一直用西药和激素治疗,秋冬季加重,口不干不苦,舌淡苔白,脉弦细。

辨证:厥阴虚寒。

治法:温经散寒,降逆化饮。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10g,党参10g,车前子20g,生姜10g,大枣20g。7剂。

二诊:视物较前清晰,眼胀稍缓解,舌淡苔白,脉弦细,继以此方服用。

三诊:自诉眼压检查结果正常。

吴茱萸汤(《王付五官疾病选方用药技巧》

吴茱萸汤辨治青光眼、白内障、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睫

状体炎(即前葡萄膜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炎,或辨治神经性耳鸣、耳源性

眩晕、神经性耳聋、耳软骨炎、慢性中耳炎、中耳乳突炎,针对病变证机是阳气虚弱、寒从内生、浊气上扰清窍;吴茱萸汤治疗作用特点是温阳散寒,补益中气降泄浊逆。

吴茱萸洗,一升(24g)人参三两(9g)生姜切,六两(18g)大枣壁,

十二枚(12枚)

用水mL,煮取药液mL,每次温服50mL,每日分3次服。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1)辨治青光眼、白内障、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即前

葡萄膜炎)、视神经蒌缩、视神经炎等属于阳虚寒浸目窍证;症状以眼珠胀痛欲脱,头痛如劈,脉沉弱为主。

主要症状:眼珠胀痛欲脱,头痛。

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干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可能伴随的症状:视力急降,或头痛上及巅顶,或瞳散视昏,或瞳内呈淡绿色,或瞳神散大,或眼珠变硬,或倦怠乏力,或不思饮食等。

(2)辨治神经性耳鸣、耳源性眩晕、神经性耳聋、耳软骨炎、慢性中耳炎、

中耳乳突炎属于阳虚寒浸耳窍证;症状以耳鸣,或听力下降,脉沉弱为主。

主要症状:耳鸣,或耳聋,或耳痛。

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可能伴随的症状:腰痛,或耳胀,或耳沉闷,或耳痛,或耳溃烂,或内耳流清稀黄水,或倦怠乏力,或不思饮食等。

方中大枣益气偏于补血,人参益气偏于生津,吴茱萸辛温偏于降逆,生姜辛温偏于宣散。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若寒甚者,加大吴茱萸用量,再加生附子,以温阳逐寒;若气虚甚者,加大人参用量,再加白术,以健脾益气;若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以行气活血,通阳止痛;若视物模糊者,加大吴茱萸、生姜用量,以温阳明目;若眼珠变硬者,加海藻、甘草,以软坚散结等。

青光眼、高血压

许某,男,56岁。有多年高血压病史,3年前又诊断为青光眼,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视力下降,眼刺痛,眼睑红赤,头痛,头晕,头胀,失眠多梦,倦怠乏力,活动后加重,怕冷,手足不温,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弱涩。辨为寒热夹虚证,治当温阳散寒,清泻郁热,益气明目。给予吴茱萸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失笑散与黄连阿胶汤合方:吴茱萸24g,红参10g,生姜20g大枣12枚,桂枝10g,白芍30g,龙骨24g,牡蛎24g,黄连12g,黄芩10g,阿胶珠10g,鸡子黄(冲服)2枚,五灵脂10g,蒲黄10g,炙甘草6g。

6剂,以水-nL,浸泡30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min,每次服用mL;第2次煎煮15min;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min,每日1剂,分3次服。

二诊:眼痛略有减轻,仍口苦,以前方变黄连、黄芩各为15g,6剂。

三诊:眼痛较前又有减轻,口苦基本消除,怕冷及手足不温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继服。

四诊:眼痛较前又有减轻,视力略有好转,仍失眠多梦,以前方变龙骨、牡蛎各为35g,6剂。

五诊:眼痛较前又有减轻,口苦、怕冷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继服。

六诊:眼痛较前又有减轻,视力较前又有轻微好转,以前方6剂继服。

七诊:诸症较前又有好转,又以前方治疗剂,诸症悉除,血压正常,青光眼较前明显减轻;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早中晚服。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视力下降、怕冷辨为阳虚,再根据眼睑红赤、口苦辨为郁热,因失眠多梦、头晕辨为心肾不交,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更因苔腻、头胀辨为湿热,以此辨为寒热湿夹虚证。方以吴茱萸汤温阳散寒降逆;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通心肾,潜阳安神,聪耳止鸣;以黄连阿胶汤清热育阴,交通心肾;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请扫描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