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背后的医学知识你知道吗
端午节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阳节,也称端午节、夏月节、女儿节等。这一民俗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了。有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习俗,江浙一带常见的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这些,由于我国地域广、民族多,各地关于端午的传说和习俗不尽相同。其中,影响最深,占有主流地位的传说莫过于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端午粽子清热健脾 中医师:中医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据“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杀虫解毒雄黄酒 中医师:俗话说“喷了雄黄酒,百虫避着走”。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 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内含砷、汞等有毒物质,遇热极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有剧毒,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甚至会致人死亡,因此不建议内服。 与其喝雄黄酒来解毒,还不如直接将其外涂在毒虫叮咬和长包长疖、生痱子的地方更有效。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散风驱寒戴香囊 中医师:端午节是容易流行疫病的时候,特别是小孩子容易被传染,端午节时佩戴香包,是个不错的预防措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的民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 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在端午时节,随身携带一个香囊,就好像是带着一个作用非凡的“空气净化器”。 艾草芳香化浊 中医师: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有的用艾叶、菖蒲烧水洗澡,并喷洒在房前屋后。 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临床上常用来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药效最佳。 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来消毒,可谓事半功倍。 ·END· 新昌季群专业小儿推拿及培训机构 --新昌季群小儿推拿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1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性赋热药篇吴茱萸朱砂四神丸
- 下一篇文章: 端午习俗你知道吗不能说端午快乐,要